蚜虫是同翅目蚜总科的统称,目前已经发现的蚜虫共有10个科约4400种,其中多数属于球蚜总科、蚜总科。 蚜虫喜欢群居, 对黄色、橙色有强烈的趋向性,绿色次之,对银灰色有负趋向性。 蚜虫常聚集在幼苗、嫩叶、嫩茎和近地面的叶片上,取食寄主汁液。
蚜虫的寄生植物几乎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松柏纲的所有的科。有些种类则以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木贼科植物为寄主,主要危害叶和嫩梢,也危害花序、幼枝,少数危害根,吸取嫩枝和嫩叶上的汁液,造成枝叶卷曲,导致落花落果,是经济作物上的重要害虫,对农林业和园林业的危害都很严重。
蚜虫因繁殖速度快、抗药性增加、天敌数量减少,因此防治困难。
一、蚜虫形态特征
蚜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体长1.5~4.9毫米,多数约2毫米。体表光滑或分泌蜡粉、蜡丝覆盖虫体。触角多6节,少数5节,罕见4节,触觉多圆圈形,少数椭圆形,末节端部常长于基部。腹部大于头部与胸部之和。前胸与腹部各节常有缘瘤。
蚜虫腹部有一对管状突起,称为腹管,腹管通常管状,基部粗,端部渐细,中部或端部有时膨大,顶端常有缘突,表面光滑或有瓦纹或端部有网纹。腹管用于排出可迅速硬化的防御液。
尾片多为半圆形、瘤状、长短不等的圆锥形、三角形和五角形等。尾板末端圆。表皮光滑、有网纹、皱纹或由微刺或颗粒组成的斑纹。体毛顶端尖锐或平钝,有时膨大为头状或扇状。
蚜虫分有翅、无翅两种类型。有翅蚜触角通常6节,第3或3~4或3~5节有次生感觉圈。前翅中脉通常分为3支,少数分为2支。后翅通常有肘脉2支,或后翅变小,翅脉退化,翅脉有时镶黑边。
二、蚜虫繁殖方式
蚜虫适应性强,一年能繁殖10~30代,而且繁殖方式多样,雌性蚜虫出生以后只需5天就能生育后代,而且蚜虫不需要雄性就可以繁殖(即孤雌生殖),可以胎生,也可卵生、也可重代生。
一些种类的蚜虫具有独特而复杂的生殖适应,这些适应性包括有性和无性生殖,产卵或直接产出幼虫(胎生),以及在一年中的不同时间在不同寄主之间转换。
部分蚜虫会发生周期性的孤雌生殖。在春季和夏季,蚜虫群中大多数或全部为雌性,这是因为过冬后所孵化的卵多为雌性。这时生殖方式为典型的孤雌生殖和卵胎生殖。变化后的减数分裂导致所产的卵在遗传上完全等同于它们的母亲(孤雌生殖)。而胚胎在母亲卵巢管内发育,从而产出时为第一龄的雌性幼虫(胎生)。这些幼虫与它们的母亲除了大小以外完全一样。
这样的生殖循环一直持续到整个夏季,大约20~40天能够繁殖多代。因此一只雌虫在春季孵化后可以产生数以亿计的蚜虫。
秋天蚜虫开始进行有性生殖和卵生。光照周期和温度的变化,或者是食物数量的减少,导致雌性蚜虫开始产出雄性幼虫。雄性蚜虫与它们的母亲在遗传上是等同的,只是少了一个性染色体。雄性和雌性进行交尾后,雌性就开始产卵。这些卵在度过冬季后,孵化出有翅或无翅的雌性蚜虫。但在温暖的环境中,如在热带或在温室中,蚜虫可以数年一直进行无性生殖。
部分种类在夏天会产出带翅膀的雌性,以应对食物数量和质量的下降。这些带翅膀的雌性蚜虫会迁徙到新的植物(常常为不同类型植物)上开始繁殖新的种群。如
苹果蚜虫在其典型食物源的植物上繁殖了数代无翼雌性后,会产出带翅膀的幼虫,从而能够飞走并重新定居到草地或谷类的茎上。
还有一些蚜虫有重代现象,即孤雌生殖且卵胎生的雌虫体内的幼雌虫体内也有自己的下一代。因此雌虫的摄食能够影响多代的体积和繁殖率。
三、蚜虫生活习性
蚜虫寿命约3个月,世代重叠现象突出,生活史比较复杂,有的种类能在一种植物上发育并完成生活史,无迁移现象,有些种类则需两种不同的寄主才能完成生活史并有迁移现象。通常把蚜虫的越冬寄主称为第1寄主,由第1寄主迁去其他寄主,并在其上繁殖后代的寄主称第2寄主或中间寄主。有迁移现象的蚜虫,在不同季节和发育过程中,产生不同类型。并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蚜虫部分种类营异寄主全周期生活:即在木本寄主与草本寄主间循序转换寄主植物,以木本寄主为第一寄主,在其上以受精卵越冬,春季孵化为干母,孤雌繁殖2或3代。有翅性母卵胎生出雌性蚜,雌蚜与有翅雄蚜交配产卵越冬。多数种类为同寄主全周期,没有上述木本与草本寄主间的转移,只在同类寄主植物间转移。雌雄性蚜均无翅,有时雄蚜有翅,以受精卵越冬。雌性蚜虫一生下来就能够生育,而且蚜虫不需要雄性就可以繁殖,因此繁殖力强,世代重叠现象突出。当5天的平均气温稳定在12℃以上时,便开始繁殖。在气温较低的早春和晚秋,完成1个世代需10天,在夏季温暖条件下,只需4~5天,气温为16~22℃时最适宜蚜虫繁殖,干旱或植株密度过大有利于蚜虫为害。蚜虫以卵在果树枝条上越冬,也可在保护地内以成虫越冬。
蚜虫适应性强,无翅雌虫(干母)在夏季营孤雌生殖,卵胎生,产幼蚜。植株上的蚜虫过密时,有的长出两对大型膜质翅,寻找新宿主。夏末天气转冷时,出现雌蚜虫和雄蚜虫,交配后,雌蚜虫产卵,以卵越冬,最终产生干母。蚜虫有蜡腺分泌物,所以许多蚜虫外表像白羊毛球。
蚜虫与蚂蚁有着和谐的共生关系。蚜虫刺吸式口器能刺穿植物的表皮层,吸取养分。每隔一两分钟,这些蚜虫会翘起腹部,开始分泌含有糖分的蜜露。工蚁赶来,用大颚把蜜露刮下,吞到嘴里。一只工蚁来回穿梭,靠近蚜虫,舔食蜜露,就像奶牛场的挤奶作业。蚂蚁为蚜虫提供保护,赶走天敌;蚜虫也给蚂蚁提供蜜露,这是一种合作共生关系。
四、果树蚜虫危害特点
蚜虫是粮、农、林、园艺等经济作物的重要害虫,蚜虫以刺吸式口器从植物中吸收大量汁液,使植株长得矮小,叶片卷曲,花蕾不能开放,植株提前老化、早衰;部分蚜虫分泌刺激物质,造成被害部畸形或形成虫瘿抑制植物生长;蚜虫产生危害时会排出大量的蜜露污染叶片和果实,引起煤污病的发生,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由于迁飞扩散寻找寄主植物时要反复转移,所以可以传播许多种植物病毒病,造成更大的危害。
五、果树蚜虫防治方法
在蚜虫的防治管理上,应当按照“见虫就防、早防早治”的原则,以及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天敌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另外,防治最佳时期是蚜虫初发期的早春。
1、使用抗病性强的作物品种,进行轮茬换作种植方式,减少田间蚜虫的数量,如种植韭菜等具有强烈气味刺激性、对蚜虫具有驱避性的作物,夏季尽量避免种植容易诱招蚜虫的十字花科类作物。
2、保持田间清洁,在前茬作物收获后或者果实采摘后或整枝修剪后,要及时对田间的秸秆、枯枝、落叶、杂草、乱物等进行彻底清理,移出田外进行集中焚烧或深埋,以此来灭杀和控制蚜虫传播的源头。
3、严格检疫措施,在调运苗木、接穗、果品时,要加强区域性检疫,尽量不从疫区调运种苗,如确需调运须先将其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防止扩散传播。
4、果树休眠期结合冬季修剪,清除果园内残枝落叶,刮除老树皮,剪除萌蘖枝和受害较重的枝条,有虫卵的枝条,田边杂草,集中烧毁,结合涂白刷除树缝、剪锯口等处,消灭越冬卵,降低虫口基数。
5、保护和利用天敌,蚜虫的天敌有瓢虫、食蚜蝇、寄生蜂、食蚜瘿蚊、蟹蛛、草蛉以及昆虫病原真菌,在化学防治时要尽量减少喷药次数,选用有选择性的
杀虫剂。蚜虫活动初期田间释放捕食螨、赤眼蜂、异色瓢虫等天敌昆虫。
6、利用蚜虫的趋黄性,在田间悬挂黄板诱杀。
7、化学防治:秋季落叶后,春季萌芽前全园喷施用5波美度石硫合剂(晶体石硫合剂或水剂20~30倍液)十
矿物油600~800倍液全树喷淋。
严格控制高温期虫口数量,花芽萌动至被害叶卷曲之前,可喷施25%的氯氰·
毒死蜱乳油2000~2500倍液,或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4500~5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3000~4000倍液,或50克/升虱螨脲乳油40~50毫升/亩,或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乳剂2500~3000倍液,或4.5%高效
氯氰菊酯乳油或水乳剂1500~2000倍液,或70%
吡虫啉水分散粒剂12000~15000倍液,或5%
啶虫脒乳油2500~3000倍液,或22.4%螺虫乙酯悬浮剂4000~5000倍液,或34%
螺螨酯悬浮剂6000~9000倍液,或40%丁醚·
哒螨灵悬浮剂1500-2000倍液,或40%吡蚜·呋虫胺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或30%螺虫·呋虫胺悬浮剂1000~1500倍液,或60%烯啶·呋虫胺水分散粒剂2500~3000倍液或50%氟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5~20克/亩,或0.3%印楝素乳油1000~1200倍液等药剂交替使用,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