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疫腐病又称颈腐病、实腐病、恶腐病,是鞭毛菌亚门恶疫霉引起的真菌性病害。梨树受感染后,果实上产生不规则水浸状,无边缘、深浅不一的病斑,叶片卷曲变红,枝条基部或枝干变为暗绿色,后逐渐变为黑褐色条斑,病段干缩、凹陷,成环状萎缩,并产生裂痕,韧皮部组织变褐坏死。
一、梨疫腐病的病原形态特征
菌丝粗细较均匀,无色,无隔膜,粗5.1~7.2微米。孢囊梗简单合轴分枝,孢子囊顶生,近球形,卵形,淡色,乳突明显,33.4~51.4微米×18.0~37.5微米,长宽比为1.3~1.6。孢子囊在水中能释放大量游动孢子。
二、梨疫腐病的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果实,树的根颈部、枝条及叶片。
果实染病,产生不规则形、水浸状,无边缘、深浅不一的病斑,严重时扩展至全果,高湿条件下出现白色絮状菌丝层;天气干旱时产生皱缩,果心变褐。
叶片染病后,多从叶缘或中部发病,产生灰褐色至暗褐色形状不规则的病斑,温度大时叶变黑,软腐烂。
枝条染病,枝条基部或枝干变为暗绿色,后逐渐变为黑褐色条斑,病段干缩、凹陷,成环状萎缩,并产生裂痕,韧皮部组织变褐坏死。
颈部染病,病树树皮呈淡褐色至黑褐色腐烂,水渍状,形状不规则,逐渐变干凹陷,严重时可至木质部,后期病部失水,干缩凹陷,病健处产生裂缝,严重时致整株死亡。
三、梨疫腐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卵孢子、厚垣孢子或菌丝体在病组织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春季遇有降雨或灌溉时,形成游动孢子囊,产生流动孢子,随雨滴或流水传播蔓延,从皮孔或伤口侵入为害。果实在整个生育期均可染病,每次降雨后,都会出现侵染和发病小高峰,降雨量大的年份发病重且早,尤其距地面1.5米的树冠下层及近地面果实先发病,且病果率高。果园郁蔽、通风透光不良、地势低洼、果实近成熟期多雨潮湿等,是诱发疫腐病的主要因素。
四、梨疫腐病的防治方法
1、做好果园排水,避免园内淹水、积水,防止病菌随水传播。
2、搞好果树修剪、修枝工作,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施用
有机肥和生物菌肥增强树势,提高果树抗病能力。
3、果树休眠期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残体、枯枝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及时摘除病果及病叶,集中深埋或烧毁。
4、严禁在病树上采集枝条、花、叶等,严防病菌带入无病区。
5、对枝干上的病斑、菌瘤等刮除干净,涂抹1:2:60波尔多浆、或
甲基硫菌灵膏剂,或3~5波美度石硫合剂。
6、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可选择1:2:200~240的
波尔多液,或50%甲基硫菌灵600~800倍液,50%氯溴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750倍液,或30%戊唑·
多菌灵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30%苯甲·吡唑酯悬浮剂1500~2500倍液,或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30~50克/亩,兑水30~40升,或30%苯甲·吡唑酯悬浮剂1500~2500倍液,或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30~50克/亩,兑水30~40升,或2%农抗120水剂150~200倍液,或10%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悬浮剂13~20毫升,或7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8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600倍液,或50%福·异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3.8%
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药剂防治,间隔10~15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注意交替使用药剂,以免产生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