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4 21:32 作者:李先生
小麦后期倒伏是指小麦在灌浆期至成熟期,因茎秆支撑力不足或外部因素作用,导致植株整体或局部偏离垂直生长方向的现象。倒伏不仅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还可能引发霉变、发芽等次生灾害,是制约小麦高产稳产的关键问题之一。
一、倒伏类型与成因
根倒伏
表现:根系固定力不足,导致整株连根倾斜或倒伏。
成因:
土壤因素:土壤黏重、耕层浅薄、排水不良导致根系发育受阻;
耕作管理:整地质量差、秸秆还田未腐熟、播后镇压不足等造成“吊根”现象;
气候影响:强降雨或灌溉后土壤松软,根系抓地力下降。
茎倒伏
表现:茎秆基部或节间弯曲、折断,植株上部倾斜。
成因:
品种特性:茎秆细弱、节间过长、韧性差,抗倒伏能力弱;
肥水失调:氮肥过量、磷钾肥不足导致茎秆徒长;灌浆期水分骤增引发茎秆细胞壁变薄;
群体密度:播种量过大、分蘖过多导致田间郁闭,茎秆基部节间细长;
气象灾害:灌浆期大风、暴雨或冰雹等极端天气直接造成物理性折断。
二、倒伏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产量损失:倒伏后光合作用受阻,籽粒灌浆不充分,千粒重下降10%-30%,严重地块减产50%以上。
品质劣变:倒伏植株易发生穗发芽、籽粒霉变,导致容重、蛋白质含量等指标降低,商品价值下降。
成本增加:倒伏地块机械收割难度大,需人工辅助作业,每亩增加成本50-100元。
病虫害风险:倒伏植株通风透光性差,易诱发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形成“倒伏-病害”恶性循环。
三、倒伏防控技术体系
(一)抗倒伏品种选育与布局
品种选择:优先选用茎秆粗壮、基部节间短、抗逆性强的半矮秆或中矮秆品种(如百农207、济麦22等);
区域适配:根据生态区气候特点选择品种,避免在风灾频发区种植高秆品种。
(二)精准肥水管理
合理施肥:
氮肥调控:推行“控氮稳磷增钾”策略,基肥氮占比不超过50%,拔节期追肥占比30%-40%;
中微量元素补充:喷施硅肥、钙肥可增厚茎秆细胞壁,增强机械强度;
叶面调控:灌浆期喷施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延缓茎秆衰老,提高抗倒性。
水分管理:
拔节-抽穗期:土壤含水量保持70%-80%,避免干旱胁迫引发茎秆细弱;
灌浆期:遇强降雨及时排水,防止土壤湿度过大导致根系缺氧。
(三)优化群体结构
适期适量播种:黄淮海麦区适宜播期为10月5-15日,基本苗12-15万/亩,晚播地块适当增加至18-20万/亩;
化学调控:拔节初期喷施多效唑、烯效唑等生长抑制剂,可缩短基部节间长度10%-15%;
化控避灾:预报大风天气前2-3天喷施抗倒酯,临时增强茎秆韧性。
(四)灾害应急管理
倒伏初期处理:
轻度倒伏(植株倾斜<30°):避免人工扶直,可喷施磷酸二氢钾+氨基酸叶面肥促进恢复;
重度倒伏(植株贴地或折断):及时排水降渍,喷施杀菌剂(如戊唑醇)预防赤霉病,机械分段收割。
收获技术优化:
倒伏地块改用履带式收割机,降低割台高度至15-20cm,减少落粒损失;
调整拨禾轮转速为正常转速的80%,避免击打穗部造成落粒。
四、未来研究方向
抗倒伏种质创新: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挖掘抗倒伏基因(如Rht、Dwarf等),培育多抗型品种;
智慧农业应用:利用无人机多光谱遥感监测茎秆倒伏风险,结合气象数据建立预警模型;
绿色防控技术:研发生物基抗倒伏制剂(如壳寡糖、海藻酸),减少化学调控剂依赖。
小麦后期倒伏是品种特性、栽培措施与气象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通过“抗倒伏品种-精准调控-灾害预警”三位一体防控体系,可显著降低倒伏发生率,确保小麦生产。未来需深化多学科交叉研究,推动抗倒伏技术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升级。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