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9 19:41 作者:李先生
次生盐渍化也叫“土壤次生盐碱化”。简单地讲就是人为造成的土壤盐碱化。是由于不合理的人为措施而引起耕作土壤盐渍化的过程。主要因灌排系统不配套,过量灌水,排水受阻,引起地下水位上升所致。农业技术措施运用不当,也会加速其发展。防治措施应以减少对地下水的补给、降低和控制地下水位为主。有健全灌排系统、加强用水和排水管理、进行渠道防渗、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平整土地和合理运用农业技术措施等。
设施棚室可为蔬菜生长创造优良的生存环境,具有可生产期长、作物产量高、经济效益显著等优点;但因灌溉、施肥管理不当等人为因素,极易引发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可较大程度影响设施蔬菜产量及品质。伴随长期连年栽培,局部设施菜地土壤已不同程度出现次生盐渍化问题,由此导致的耕地土壤质量和蔬菜品质产量下降现象较为普遍。
一、设施菜地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控推荐技术
结合实际,推荐的设施菜地上壤次生盐渍化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农艺措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三大类。
(一)农艺措施。
农艺措施主要包括平衡施肥、节水灌溉、以水洗盐、防蒸覆盖、水肥一体化、深翻耕、优化栽培、轮作倒茬、秸秆还田、施用改良剂等。
1.平衡施肥。肥料是设施土壤盐分离子的主要来源,科学合理施肥是防控设施土壤次生盐溃化的关键。平衡施肥是据土壤养分状况、供肥能力以及作物对养分的需要进行定量施肥的一种科学施肥方法。依据蔬菜生长周期所需养分数量及种类进行精准施肥,既可以保证目标产量所需的养分供给,又不至于在土壤中残留过多的盐分物质,可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土壤养分的平衡和肥力的基本稳定。具体生产过程中,严格落实好“精、调、改、替”4字方针。“精”即精准施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少盲目施肥;“调”即调整化肥施用结构,优化氮、磷、钾配比,促进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配合施用;“改”即改进施肥方式,改表施、撒施为深施,减少化肥的损失浪费;“替”即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实现有机无机结合。基肥方面,可在整地前将商品有机肥与无机肥混合底施;追肥阶段,可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在不同生育阶段科学配施氮、磷、钾肥以及中微量元素肥料。生长前期以氮肥、磷肥为主,采果旺期以钾肥为主,控制氮肥施用,并搭配微量元素肥料。化肥应不用或少用氯化铵等含Cl-肥料,推荐使用蔬菜专用“套餐肥”。有机肥施用方面,由于有机肥中含有一定量的盐分,过量施用也会引起土壤盐分增加,故有机肥的施用仍需遵循蔬菜需求规律,不可追求高产盲目多施。在有机肥肥源选择上,推荐施用优质牛粪、猪粪或其它优质商品有机肥。如需施用鸡粪,应注意鸡粪的充分腐熟和脱盐处理。
2.节水灌溉。设施菜地灌溉水源可选择井水、渠水或人工收集的中后期雨水等水源进行灌溉。灌溉水质应严格遵守《GB 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不用或少用盐分含量超标的水源灌溉。灌溉方式宜采用喷灌、膜下滴灌、膜下微灌等节水灌溉措施。灌水量可依据不同蔬菜种类及不同生育期实际需水量进行灌溉,每次灌溉后土壤相对含水量达到80%。
3.集水灌溉。雨水PH值较低,呈弱酸性,可在盐渍化较严重的区域建设雨水收集设施,利用雨水进行灌溉,既能淋洗土壤中的盐分又能中和降低土壤PH值。
4.以水洗盐。以水洗盐是设施土壤已经发生盐溃化后进行治理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可采用灌水洗盐、喷淋洗盐、揭膜淋雨洗盐等多种形式。农户可根据自身的设施、条件和盐渍化严重程度选择适宜方法。(1)灌水洗盐技术操作要点如下:翻耕后,筑小田埂将田块进行分割,随后进行灌水。一般每次灌水定额宜控制在30-45方/亩,灌水浸泡3-5天后将田块表面明水排出,灌水次数可视土壤次生盐溃化程度而定,必要时可连续灌水2-3次。(2)喷淋洗盐也是减轻土壤盐分表聚的一种重要措施,其又是一种可以通过大棚内的喷淋装置进行水分向下渗漏为特征的垂直淋溶洗盐方式。喷淋用水量可参照灌水洗盐用水量并结合土壤盐渍化程度而定,喷淋时间一般4-12小时不等。对次生盐渍化程度比较严重的土壤,一次喷淋达不到明显效果,可进行多次。喷淋洗盐效果一般不如灌水洗盐。(3)揭膜淋雨洗盐一般在夏季6-8月的休闲期进行。期间揭开棚膜、翻耕后,利用自然降雨淋洗土壤。揭膜淋雨一般可乘换膜时进行。淋洗时间不宜太长,可视土壤次生盐渍化程度而定,以淋洗雨量50-70毫米且不影响生产为前提。淋雨时注意做好排水,确保盐分顺畅外排,同时确保棚室结构安全。如果揭膜期间无降雨或者降雨过少,可采取灌水洗盐或喷淋的方式进行补充降盐。
5.防蒸覆盖。设施土壤采用地膜、秸秆或无纺布进行覆盖,可减少土壤表面水分蒸发。覆盖后,水分经毛管上升,多余的水分可冷凝回落至土壤中,在一定程度上洗刷表土盐分,从而降低土壤盐分。
6.水肥一体化。水肥一体化技术基本原理是按照作物需水、需肥规律,根据土壤实际墒情和养分状况,通过压力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灌水器,将肥料溶液以较小流量均匀、准确、直接地输送到作物根系附近的土壤表面或土层中。与传统灌溉施肥模式相比,水肥一体化技术可避免大水漫灌和偏大过量施肥,有效促进水肥资源的高效利用,一定程度上缓解盐渍化的进一步发展。实际生产过程中,水肥一体化技术宜结合喷灌、膜下滴灌、膜下微灌等方式进行。水肥一体化技术应按照《NY/T 2624 水肥一体化技术规范 总则》的规定执行。
7.深翻耕。深翻耕能使土壤次生盐渍化受到抑制,深翻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打破犁底层,给作物根系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二是切断土壤毛管,减轻水分蒸发过程中的盐分危害;三是对土壤盐渍化较重的棚室,通过机械耕翻,使盐分含量较低的下层土壤与上面盐分高的土壤混合,起到减轻盐害的作用。深翻耕主要利用换茬空隙进行,翻耕深度25-30厘米,宜每3年进行一次。
8.优化栽培。不同作畦方式土壤积盐程度各不相同。采用高垄时,盐分集中在垄的顶部和顶部中轴线沿线附近;采用平畦时,盐分聚集在平畦中部。次生盐渍化程度较低时,高垄和平畦栽培均可使用;次生盐渍化较为严重时,宜选用平畦的方式,且作物应栽种在平畦的“两肩”,即远离盐分集中的区域。
9.轮作倒茬。合理安排种植茬口,通过不同科属、不同种作物的轮作,减少土壤盐分积累,达到合理利用,避免产生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推荐使用全市目前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轮作倒茬模式:春早熟菜豆-越冬芹菜一年两茬生产模式、早春大棚西瓜-秋延番茄一年两茬生产模式、越冬芹菜-早春黄瓜-秋季菜豆一年三茬生产模式、早春大棚甜瓜—玉米—蒜苗一年三茬生产模式等。其中大棚甜瓜—玉米—蒜苗一年三茬生产模式,玉米对养分离子(如NO3-)吸收量大且迅速,而蒜苗又是一种喜硫作物,可高效吸收SO42-,如辅之以合理的农艺措施,可有效降低设施菜地土壤次生盐渍化风险。
10.秸秆还田。施用作物秸秆后,微生物会参与作物秸秆分解,并同化土壤中的NO3--N,使土壤盐分浓度降低。另外,施用作物秸秆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变土壤物理性质,促使土壤疏松,有利于灌水时盐分的淋洗。秸秆还田技术操作要点为:利用秸秆粉碎还田机将秸秆切碎还田,后按照每1000公斤秸秆配合撒施0.5公斤尿素,同时掺入秸秆腐熟剂,秸秆腐熟剂用量应遵从具体产品使用要求。撒施秸秆腐熟剂后立即用旋耕机翻耕土壤,后浇透水并覆盖地膜,密闭棚室15-20天。闷棚结束后,棚室放风2-3天后,安排下茬作物种植。
11.施用改良剂。施用改良剂改良盐渍化土壤的原理是:利用有机物络合土壤中的盐基离子,从而暂时解除盐分对作物的毒害,并且它还具有间接调节土壤理化性质,改善土壤结构的作用。在棚室底施沸石、脱硫石膏、农用酵素(液体)、含腐殖酸系列产品等,均可达到改良次生盐渍化土壤的目的。沸石施用量为100公斤/亩,每隔3年进行一次;脱硫石膏施用量为30-40公斤/亩,并辅之合理灌水量;农用酵素、含腐殖酸系列产品等使用方法及使用量需遵从具体产品使用说明,必要时可连年施用。前期试验表明,腐殖酸(液剂)、蚯蚓粪、农用酵素(液剂)、富活素(含腐殖酸)改良剂均能实现土壤降盐,其中富活素改良剂效果较为显著。
(二)生物措施。
11.植物改良。利用6-8月设施菜地夏季休闲期播种填闲植物,植物整个生长期间只进行灌溉,不施加化肥、农药,待生长一段时间后直接将植株粉碎翻压还田(配施秸秆腐熟剂和尿素)或者进行离田处理,之后开始安排下茬作物,最终实现控盐。一般可根据设施菜地种植栽培年限、土壤次生盐渍化程度等情况选择适宜的填闲植物。填闲植物应满足如下要求:生育期与设施菜地夏季休闲期基本一致;生长速度快,吸收盐分(养分)能力强;根系发达,生物量大,能消耗较多土壤盐分(养分);具有一定饲用价值或经济价值。结合西安实际,推荐选择玉米、高粱、苏丹草、高丹草等植物进行填闲种植。
12.动物改良。推荐应用的技术为蚯蚓放殖技术。技术要点为:休闲期深旋土壤后灌水,土壤含水量达60%时,田间放置蚯蚓成虫60-100公斤/亩,用土层覆盖5-10厘米,保持适宜温度20℃-27℃。
13.微生物改良。施用枯草芽孢杆菌、硝态氮转化菌等微生物菌剂,可利用微生物同化NO3-(反硝化作用)及分泌的胞外聚合物有机酸实现减盐效果。枯草芽孢杆菌推荐用量1公斤/亩,硝态氮转化菌推荐用量40公斤/亩。
(三)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客土置换和暗管排盐等措施。
14.客土排盐。局地设施菜地连年种植3年以上,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次生盐渍化。有些农户不得已,只能通过客土排土方式,换掉表层土壤继续种植蔬菜。农户种植实践表明,通过客土排土,可以排除积盐土层而代之以不积盐的土壤,使盐分浓度下降。具体操作时,可视土壤盐渍化程度,对棚室0-5厘米、0-10厘米或0-20厘米的表层土壤进行排土作业,后置换上0-20厘米农田表层土。此法工作量较大,且费用支出较大,在发生因土壤次生盐渍化而无法种植或种植效果极差时才考虑采用此法。
15.暗管排盐。其原理是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走”的水盐运移规律,把带有小孔的管道埋于地表下层土壤,结合灌溉淋洗,把土壤表层的盐分溶解排走的技术。具体实施时,可将内径80-110毫米的有孔暗管埋设地表下60厘米土层处,暗管间距6-8米。暗管应打孔,孔隙密度占管壁面积≥2.5%。暗管外壁应包有无纺布。暗管铺设应预留0.5‰-1‰的坡度,并与暗管末端排盐池相接。暗管排盐宜结合灌水洗盐、喷淋洗盐或揭膜淋雨洗盐等方法一并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埋设暗管涉及施工,单次工作量和费用支出均相对较大,收回成本周期较长,故次生盐渍化程度严重且计划长期种植的大面积棚室才建议考虑选用此法。
二、设施菜地土壤次生盐渍化综合防控策略
设施菜地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涉及到作物、土壤、栽培管理等诸多因素,且以上因素之间存在交互影响,使防控问题变得极为复杂,任何单一措施或少数几个措施极难在短时间内收到预期效果。因此,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坚持综合防控治原则,才能既治标又治本。具体来说,综合防控须做到“五结合”。
(一)农艺生物工程措施相结合。如果土壤次生盐渍化程度属“中盐度”等级,可通过平衡施肥、节水灌溉、以水洗盐等农艺措施来控制次生盐渍化的进一步发展;如果土壤次生盐渍化程度属“高盐度”等级,则可通过农艺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来降低土壤盐分;如果设施菜地土壤属于“超高盐度”,则可考虑采用客土排盐、暗管排盐等措施,并密切配套农艺、生物各项措施(具体见表1)。实际操作过程中,切不可简单地将各种措施生硬拼凑在一起,而是要根据具体条件进行技术集成,建立适宜于本区域的综合防控模式。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