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6 21:50 作者:李先生
当平均温度达到27℃以上时,幼苗的蚜虫种群明显减少。在一定温度下,残存的零星棉蚜产出黄绿色和红黑色、体形较小、在触角等形态上与苗蚜不完相同的后代,这就是伏蚜。它在偏高温度下可以正常发育繁殖。但是,当温度升至28°C以上且相对湿度大于75%时,蚜虫的繁殖受阻,数量减少。 对于新疆棉区:
1、从具体时间上看
1)在北疆棉区,一般5月下旬和6月初可始见棉蚜,5月21日至6月5日为苗期棉蚜的迁飞高峰期,棉蚜向棉田和瓜田迁飞阶段,但数量有限。此时棉田和瓜田棉蚜点片发生,种群数量少,危害轻。
2)6月份气温决定棉蚜的繁殖与扩散,也是导致7月份棉蚜发生严重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麦收后由于天敌的增多,棉蚜一般有下降趋势,但不久又继续上升。
3)8月4日至21日为棉蚜“秋蚜”迁飞期,8月下旬后棉蚜逐渐迁出棉田,棉蚜在棉田的数量逐渐减少,棉花生长茂密,此时发生的棉蚜称为秋蚜,对棉花产量影响较小,但棉蚜分泌的蜜露可污染棉纤维。
2、从天气温度上看
1)日均温在20℃以上时,随温度下降,迁飞蚜量逐渐减少;
2)日均温在29℃以上时,迁飞蚜量与日均温成反比;
3)日均温在23.8℃-27.8℃之间,迁飞蚜量与日均温呈正比。
二、棉蚜的危害特点及表现
蚜虫属同翅目芽科,在新疆大多片区都以棉蚜、棉黑蚜、棉长管蚜为主。棉蚜以刺吸式口器在棉叶背面和嫩头部位吸食液汁,在棉株上呈整株分布,每个叶片甚至茎杆、叶柄上都有,蚜虫群体密布,在叶背及嫩茎嫩稍刺吸为害并分泌粘液,使棉叶畸形生长,向背面卷缩,棉花的生理代谢受到破坏,造成叶片发黄、变黑,严重时造成大量落叶,甚至枯死。
在棉田危害的棉蚜有苗蚜和伏蚜之分,危害主要在棉花的幼苗期和蕾铃期:
1)幼苗期危害的棉蚜称苗蚜。苗蚜发生在出苗到现蕾以前,适宜偏低温度,气温超过27℃时繁殖受到抑制,虫口迅速下降。危害后被害叶细胞受到破坏,生长不平衡,叶片向背面卷曲或皱缩,使棉株生长缓慢,推迟现蕾和开花。严重者现蕾期推迟7-10天,使蕾数减少果枝数也减少;此期间危害会造成推迟棉苗发育,使果枝和棉蕾形成较晚,造成晚熟减产,严重危害时使棉苗不能继续发育甚至死亡。
2)蕾铃期危害的棉蚜称为伏蚜。伏蚜主要发生在7月中下旬到8月份,适宜偏高的温度,在17~28℃下大量繁殖,当平均气温高于30℃时,虫口才迅速减退。棉蚜聚集在叶片背面,从腹管中分泌大量蜜露,滴落在下部叶片正面,使茎叶成为一片油光,招致病菌侵入;
3)棉花吐絮期有时还有棉蚜危害称秋蚜。在吐絮期“秋蚜”的蜜露污染棉絮,使棉纤维糖量增加,降低棉花品质,不利于纺纱。
三、棉花蚜虫的防治方法
棉花蚜虫的防治以农业防治和生物控制为主,化学防治为辅,防治应根据发生情况因地制宜,点片发生时应挑治,不要满田喷药,以免杀死天敌。对达到药剂防治指标的田块应及时进行化学防治。
1、防治指标
苗蚜百株3叶蚜量2500头或以出现卷叶株为防治指标,伏蚜平均单株上、中、下3叶蚜量200头作为防治指标。棉蚜发生达到防治指标时正处于点片危害阶段,应进行局部针对性喷雾,避免大面积用药。
2、农业防治
实行棉麦轮作,利用小麦屏障作用阻止有翅蚜向棉田迁飞,又便于麦株的天敌向棉株转移,加强了棉田的调节自控能力。七星瓢虫、草蛉等为蚜虫的天敌,当天敌总数与棉蚜数为1:40时,基本可以控制其危害,天敌较少蚜虫数量大时应及时开展化学防治。
3、化学药剂防治
目前进行防治棉蚜的普通用法就是进行药剂防治,化学防治应掌握高效、低毒、交替用药的原则。
1)前期蚜虫发生较轻时,加强田间管理,铲除杂草,加强水肥管理,促进棉苗早发;结合间苗、定苗拔除有蚜株,并带出田外集中烧毁。再就是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望净,啶虫脒、吡虫啉等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的药物交替使用。
2)对于后期的蚜虫,要注意选择具有内吸性的药剂。一般选用望净等进行喷雾使用,喷时应喷头朝上,注意喷洒叶背面。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