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顶菊的生物学特点
黄顶菊原产于南美洲,属于菊科堆心菊族黄顶菊属。据资料记载,生物学上有四个特点:
1、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迅速,枝繁叶茂,一般株高25—170厘米,高的达2—3米。茎直立,常带紫色,具有数条纵沟槽;叶交互对生,亮绿色,基生3条近似平行的叶脉,叶子披针状椭圆形,有稀疏而整齐的锯齿。主枝及分枝的顶端密集成蝎尾状的聚伞花序,花冠鲜黄色。
2、种子籽粒小,繁殖能力极强,结实量多,繁殖速度相当惊人。种子大小仅为2-3毫米的薄片种子,可随风传播,防控难度大。
3、抗逆性强,耐盐碱、耐瘠薄,在道路两旁、渠边、荒地等均能良好生长。
4、种子萌发时间不一致,4-8份种子均可萌发、开花、结实,完成世代发育,由于萌发时间和开花时间不集中,延迟时间长,除治难度大。
二、黄顶菊的危害特点
1、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性极大。一方面黄顶菊发芽出苗后,表现出极强的生长势头,与本地植物争水、争肥、争光十分突出。另一方面,黄顶菊根系分泌一种有毒化学物质,只要黄顶菊发芽、出苗,周围植物明显受到抑制,具有很强的“排它性”,一株黄顶菊影响面积可达1平方米,如果任其自然繁殖,将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危害。
2、传播途径多,扩散蔓延速度极快。经初步调查,黄顶菊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个:第一是通过运输工具传播;第二是通过水流传播;第三是通过风传播。
3、后期由于棵大、根深,拔除困难,用除草剂很难喷匀。一两次防治难以彻底根除。植株不生病、不长虫、有怪味,目前没有发现天敌,没有经济实用价值。黄顶菊集中发生在荒地、渠边、路旁,农民不直接受害,防止积极性不高,源头治理困难。
三、防治技术
1、人工拔除。一是在4月份以前,对干枯的“黄顶菊”植株铲除和烧毁。
2、在其生长季节,“黄顶菊”未结籽之前,及时人工拔除,防止“黄顶菊”进入农田。
3、化学除治。对公路两侧、沟渠边工矿业废弃地、荒地和牧场等远离农田的地方采用化学药剂除治。主要采用广谱、灭生性除草剂:如草甘膦、克芜踪等。在黄顶菊幼苗和开花前用20%百草枯每亩300毫升喷雾。或41%草甘膦每亩300毫升喷雾。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