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7 03:08 作者:李先生
玉米在收获的时候常常发现玉米的上部有不长粒的现象,这种现象我们一般称之为“秃尖”,秃尖导致玉米减产10%,甚至更多,影响农户的收成。玉米秃尖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又该如何防治呢?
玉米“秃尖”原因分析:
1.品种
不同品种对环境的抵抗能力不同,抗性不强或不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玉米会秃尖。
2.土壤性质
土壤盐分过高,保水保肥能力差等原因豆浆引起顶部缺粒。
3.种植技术
种植过密,玉米会导致玉米叶片之间遮光,光照不足影响玉米的正常发育而造成秃尖。
种植过稀会影响玉米雌花的授粉。
4.气候
玉米是异花授粉作物,授粉需要微风,否则将影响正常授粉;
当然,阴雨连绵的天气影响也将影响授粉;
恶劣天气影响雌花,雄花发育以及受精过程。
雌雄穗发育及授粉过程遭遇气候影响都将造成秃尖。
要想解决玉米的秃尖问题,必须和原因对照起来,一一判断后再做决定。
5.虫害药害
玉米纹枯病等常见病会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特别是抽雄时,病虫害会抑制玉米开花授粉。
1.因地制宜选择合适品种
一般硬粒型品种发生秃尖的情况较少,而马齿型的较多。
2.改善土壤性质
避免长期大量的施用无机肥,引起土壤性质恶化。在生长的各个阶段,适量补充有机肥和微生物菌肥,对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玉米品质至关重要。
如:高温沤制的堆肥可增强土壤的透气性,提高玉米根系的代谢能力。
3.合理种植
根据土壤肥力,品种等特性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改善田间的通风条件,增强玉米的光合作用和授粉受精能力,对减少尖凸很有效果。
4.加强人工传粉
将雄穗的花粉抖落在一张纸上,再用棉花等工具蘸取适量的花粉抖落在雌穗上。
5.合理用药施肥
当玉米发生营养不良或虫害时,要及时的补充营养及防病喷雾。但农药化肥应在合适的浓度下喷施,切忌浓度过高,施用过于频繁,严格按照喷药说明施用。
总之,玉米造成尖凸可能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具体解决方案确定原因后再“对症下药”。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