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又名玉米钻心虫、蛀茎虫,主要危害玉米、高粱、谷子等作物,其中玉米受害最为严重。幼虫孵出后,先聚集在一起,然后在植株幼嫩部分爬行,开始为害。幼虫多为五龄,三龄前主要集中在幼嫩心叶、雄穗、苞叶和花丝上活动取食,被害心叶展开后,即呈现许多横排小孔;四龄以后,大部分钻入茎秆。叶片被幼虫咬食后,会降低其光合效率;雄穗被蛀,常易折断,影响授粉;苞叶、花丝被蛀食,会造成缺粒和秕粒;茎秆、穗柄、穗轴被蛀食后,形成隧道,破坏植株内水分、养分的输送,使茎秆倒折率增加,从而影响产量。
玉米螟因各地气候条件不同,1年可发生1-6代,为害时间长,无论是春播玉米还是夏播玉米均会受其为害。因此,防治玉米螟是提高玉米单产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管理措施。防治玉米螟要抓住关键时期,最佳时期为心叶末期,也就是喇叭口期。 玉米到了心叶末期,玉米螟全部集中在叶丛中进行为害,为用药防治提供了有利条件,此时防治既能提高防治效果,又能降低生产成本。怎样确定玉米的心叶末期呢?方法是用手捏玉米喇叭内基部,能感到雄穗的前端,但从喇叭内望不见雄穗,即为心叶末期。 药剂防治玉米螟具体方法如下:1药液灌注法:将1%甲维盐50克+4.5%高效氯氰菊酯类100克兑水20—30公斤,摘掉喷雾器的喷头,将药液喷灌于心叶中。2撒颗粒剂:5%毒死蜱颗粒1.5—2公斤,或3%辛硫磷颗粒2.5公斤,拌细土30—40公斤,充分拌匀后,撒于喇叭口内。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