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种帮种植技术 农资信息

水果种植技术蔬菜种植技术害虫大全
药材种植技术粮油种植技术杂草大全
频道分类 : 农业信息 有机农业 农业种植技术 粮油种植 蔬菜种植 水果种植 药材种植 杂草图谱 害虫图谱 肥料知识 农药知识 咨询解答 农业知识 栽培技术

枯黄萎病棉区发展棉花生产的措施

2025-02-03 09:26 作者:李先生  

  1 选用抗病良种  选育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两萎病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这已为世界各国大量实践所证明,也易于为广大棉农所接受。抗病品种的普及,可以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为害[1~3]。我国于1956年育成第一个抗枯萎病抗源川52-128,1957年育成第一个抗黄萎病品种辽棉1号至今,育成抗病品种已愈110个,一些抗病品种兼抗两萎病,丰产性、早熟性和纤维品质方面已有很大突破,甚至达到或超过丰产品种。据朱绍琳等(1985)研究,种植抗病品种病田土壤含枯萎病菌数随种植年限增加而明显减少,种2、3、4、5年的每克土壤含菌量分别为5840、3750、4500、500个。连续种植抗病品种5年或5年以上的病田,改种感病品种发病率及病指仅比种抗病品种高0.82个百分点和0.92。据马存等[4]研究,土壤带菌量x(个/g)与连作年数n(年)的关系为x=1844.27-152.89n。长期连作抗病品种田间表现抑菌效果最主要原因是产生了病菌抑菌土,抑制病菌菌丝生长和厚垣孢子的形成、萌发。其中的抑菌因子以生物因子为主。感病品种在病区种植,容易成为病菌的哺育品种,导致病害加重。例如新疆棉田连续种植感病品种2~5年,发病率依次为12.2%、15.3%、30.2%、53.0%;病指依次为8.75、8.82、20.70、32.80。种植抗病品种,应注意病菌生理小种(生理型)的消长或新致病类型的产生,重视水平抗性的抗病品种的应用。在良种繁育上,必须坚持在病地淘汰感病个体,保持和提高群体抗性。无病地扩繁,增强品种的适应性。  2 合理轮作  轮作一般采用棉花抗病品种与两萎病非寄主植物轮作,与高效化学除草剂相结合,改变土壤营养状况及微生物区系构成,创造不利于病原菌繁衍孳生的条件,减少土壤中病菌的积累。  2.1 棉花与水稻轮作  水旱轮作防病效果显著,在我国南方棉区和美国西部棉区广泛采用。据郝文英等(1984)研究,土壤含水量为最大持水量的20%~60%时,枯萎病菌在土壤中定殖率为15%~68%;当含水量为80%时,则为4%~6%。当含水饱和时,基本上丧失定殖能力。高含水量同样对黄萎病菌微菌核存活不利。江苏常熟一块重病田,淹水处理100d,两次测定微菌核数量分别为每克干土81个、159个,而未淹水的为439个、381个。另有研究表明,种1年水稻1年棉花,枯萎病发病率为40.70%,病指为13.30,死苗率达4.45%。种3年水稻之后种1年棉花,枯萎病发病株率为0.0046%~0.0147%,防病效果可达97.00%~99.70%。连种2年、3年棉花,病株率分别为0.428%~0.480%、28.00%~66.00%。可见,稻棉轮作并不能根治两萎病,一旦恢复棉田连作,若种植感病品种,3~5年后又可能发展为重病田。  2.2 棉花与旱作物轮作  我国北方棉区、前苏联棉区和美国植棉带、澳大利亚和叙利亚均广泛采用棉花与旱作物轮作[1,5,6]。轮作前茬包括玉米、小麦、裸大麦、高粱、燕麦、大豆、向日葵、茄子等,轮作年限2~3年以上,可显著减少田间病菌数量,降低发病株率。但重病田改种花生、辣椒、桑树等2~4年后,只能暂时缓解病症,土壤中黄萎病微菌核密度仍然较高。  3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指结合田间管理,提高耕作栽培水平,增强寄主抗性,充分发挥抗病品种防病增产潜力,控制和减轻病害为害。综合前人研究结果,主要措施有:①播种前,清洁田园,耕翻土地,减少病原;②无病土营养钵育苗,培育健苗壮苗,结合根施多菌灵复配剂移栽,防治黄萎病效果可达70%以上,残效期持续2个月以上;③适当密植,直播棉田早间苗,间病苗,晚定苗,及时移栽补苗;④早中耕,勤中耕,深中耕,提高地温,降低土壤湿度,促进棉苗早发,提高抗病能力,减少病菌侵染和为害;⑤加强水肥管理,清通“三沟”,降低水位和田间湿度。在病害高峰到来前,瘠薄棉田用1%硝酸铵浇黄萎病轻病株,可促进恢复正常生长。含钾高的棉田黄萎病较轻。增施钾肥使氮、磷、钾配比为1∶0.7∶1,有利于减轻黄萎病为害。多雨及大水漫灌导致土壤含水量高,有利病害发展。早春地膜覆盖因土壤中含水量比正常灌水的低7.13%,地温升高0.11℃,发病率降低15.17%;连续灌水的含水量比正常灌水的多11.6%,地温降低1.4℃,发病率增加37.00%,因而提倡隔沟灌溉。此外,6~9月用薄膜覆盖休闲棉田6周,膜下15、30、45cm处地温分别达到50、42和37℃,辅以灌水,杀菌效果很好。⑥合理运用调节剂。缩节胺处理能抑制叶片中黄萎病繁殖体的数量,降低病指,并持续到处理后2~3个月(ErwinD.C.,1979)苗期使用50mg/kg浓度,病指可减轻28.95%(孔令甲等,1990)。此外使用40mg/kg丰鲜宝可改善病株内代谢机能,有增产增收效果[7]。  4 生物防治  国内外均有用黄萎病病菌弱毒力株系接种进行交叉保护的试验,另外木霉菌也有一定的效果[1]。前苏联木霉菌的工业制剂田间防黄萎病效果可达35.0%~50.6%。利用VA菌根Glomusmosseae和G.Versiforme,盆栽条件下接种“86-1”、中12、李台8号,其防效可达60%~80%[8]。粗提大蒜素20倍液对黄萎病有较强的抑制作用,10d抑制效果可达100%。蒜棉套种对控制黄萎病前期危害效果较好,7月20~25日防效达66.2%~77.0%,以后控制作用下降[9]。此外,利用薄荷及应用氯霉素、链霉素及农抗120防治枯萎病都有报道。  5 化学防治  5.1 种子处理  硫酸脱绒后用0.2%抗菌剂“402”55~60℃温汤浸闷种30min,或有效成分0.3%~0.5%高锰酸钾浸种24h,可以消灭种子内外病菌。  5.2 病苗处理  ①用50%棉隆可湿性粉剂300g,对水100kg,在发病初期灌蔸;②用含氮16%的农用氨水液稀释10倍,每平方米施45kg,对两萎病均有一定防效;③棉花3~5叶期用0.1%高锰酸钾水溶液叶面喷施1次。棉花开花时用0.5%水溶液喷施第二次,对枯萎病有一定防效[10];④35%苗病净1号对两萎病有一定抑制作用[11]。  5.3 土壤处理  每平方米注入氯化苦(三氯硝基甲烷)90%乳剂120~150ml,或D-D混剂(主要有效成分1,3-二氯丙烯,1,2-二氯丙烷),每平方米灌施140倍乳剂90L。具体做法是翻松病株周围土壤,范围为1m(长)×1m(宽)×0.7m(深),将病土捣碎拍平,均匀打上15cm深3cm大小的孔6个,注入药液,立即用泥土封孔,浇足水后干细土覆盖。棉隆微粒剂按每平方米用药(有效成分)30~40g撒施,翻入深度10~20cm土中。以上方法防效均可达100%。  化学药剂施用对铲除零星病田,减少发病棉田损失有一定作用,但大部分药品投资大,成本高且严重污染环境,不可能大面积使用。

  
耕种帮提供实用种植技术
耕种帮提供实用种植技术
|查看最新肥料报价 | 查看最新杀虫剂报价 | 查看最新杀菌剂报价 | 查看最新除草剂报价 | 查看最新调节剂报价 |
上一篇:脐橙的适宜种植环境与技巧 下一篇:探秘山药的原产地——是哪里呢?
 
最新文章
导航

您还未登录,立即登录?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