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县小麦生产已进入起身拔节阶段,从起身期开始小麦生长也就进入中后期,此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各种病虫害的盛发期,做好这一时期的田间管理工作,对确保今年小麦丰产至关重要。建议做好以下措施:
一、施好拔节肥,浇好拔节水。对地力水平一般、群体偏弱的麦田,可肥水早攻,在拔节初期进行肥水管理,以促弱转壮;对地力水平较好、群体适宜的麦田,要在拔节中期追肥浇水;对地力水平较好、群体偏大的旺长麦田,要尽量肥水后移,在拔节后期追肥浇水,以控旺促壮。对于没有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要利用降雨后的有利时机,抓紧借墒追肥。一般亩追尿素15-20公斤,钾肥6-12公斤。追肥时要注意将化肥开沟深施,杜绝撒施,以提高肥效。
二、因地制宜,适时浇好扬花灌浆水。小麦开花至成熟期的耗水量占整个生育期耗水总量的四分之一,需要通过浇水满足供应。干旱不仅会影响粒重、抽穗、开花期,还会影响穗粒数。所以,小麦扬花后10天左右若前期无有效降水,应适时浇好开花水或灌浆水,以保证小麦生理用水,同时还可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高温对小麦灌浆的不利影响,抵御干热风的危害,提高籽粒饱满度,增加粒重。此期浇水应特别注意天气变化,不要在风雨天气浇水,以防倒伏。
三、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防止“倒春寒”冻害。近些年来,我县小麦在拔节期前后常会发生倒春寒冻害。因此,一定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降温之前及时浇水,可以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对防御早春冻害有很好的效果。因此,若早春一旦发生冻害,要及时进行补救。主要补救措施:一是抓紧时间,追施肥料。对遭受冻害的麦田,根据受害程度,抓紧时间追施速效化肥,促苗早发,提高高位分蘖的成穗率。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二是中耕保墒,提高地温。及时中耕,蓄水提温,能有效增加分蘖数,弥补主茎损失;三是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小麦受冻后,及时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促进中、小分蘖的迅速生长和潜伏芽的快发,明显增加小麦成穗数和千粒重,显著增加小麦产量。
四、搞好“一喷三防”,防控病虫增粒重。在小麦生长后期实施“一喷三防”,是防病、防虫、防干热风,增加粒重、提高单产的关键技术,是小麦后期防灾、减灾、增产最直接、最简便、最有效的措施。因此,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根据当地病虫害和干热风的发生特点和趋势,选择适宜防病、防虫的农药和叶面肥,采取科学配方,适时进行均匀喷雾。 由于近几年我县小麦赤霉病发病较重,今年要高度重视对该病的防控工作。赤霉病要以预防为主,抽穗前后如遇连阴雨天气,要在小麦齐穗期和小麦扬花期两次喷药预防,可用80%多菌灵超微粉每亩50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100克对水喷雾。也可用25%氰烯菌酯悬乳剂亩用100毫升对水喷雾,喷药时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 小麦中后期病虫害还有麦蚜、麦蜘蛛、吸浆虫、白粉病、锈病等。防治麦蜘蛛,可用1.8%阿维菌素3000倍液喷雾防治;防治小麦吸浆虫,可在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的成虫发生盛期,亩用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30毫升对水喷雾,兼治一代棉铃虫;穗蚜可用50%辟蚜雾每亩8-10克喷雾,或10%吡虫啉药剂10-15克喷雾,还可兼治灰飞虱。白粉病、锈病可用20%粉锈宁乳油每亩50-75毫升喷雾防治;叶枯病和颖枯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75-100克喷雾防治。喷施叶面肥可在小麦灌浆期喷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每亩喷50-60千克。“一喷三防”喷洒时间最好在晴天无风上午9-11时,下午4时以后喷洒,每亩喷水量不得少于30公斤,要注意喷洒均匀。小麦扬花期喷药时,应避开授粉时间,一般在上午10时以后进行喷洒。在喷施前应留意气象预报,避免在喷施后24小时内下雨,导致小麦“一喷三防”效果降低。高产麦田要力争喷施2-3遍,间隔时间7-10天。
五、适时收获 小麦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粒重达到最高,此时麦穗变黄,叶片枯黄,茎秆金黄,茎节微绿,籽粒内部呈蜡质状,能被指甲切断,是最佳的收获时期。要抓住晴好天气,及时收割,及时晾晒,防止遇雨和潮湿霉烂,做到颗粒归仓。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