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7 11:51 作者:李先生
1、生产资料价格增长过快,种粮经济效益低。近年来,国家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实施了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种粮农民的收益,但增长幅度十分有限。而同期各类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长幅度远远高于农产品价格增长幅度,粮价增长的正效应被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负效应所抵消。
2、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随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分散经营,农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难以筹资筹劳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有效维护和修缮,在使用过程中,这些设施水毁、老化、失修、废弃现象普遍,即使仍在使用的,也都是带病运行,“渗、透、漏”现象十分严重,防灾救灾能力差,使用效率低下。再加之我县属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常有发生,造成农田因旱、因涝抛荒面积逐年增大,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安全。
3、科技支撑能力弱,粮食生产整体水平不高。上杭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粮食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农业结构调整等推广速度较慢,粮食生产能力提高不快。同时,由于工作经费不足和生活待遇得不到保障,一些地方农技推广部门被迫“不务正业”,靠开展农资经营等工作来维持日常开支,再加之农技人员知识老化、结构失衡、信息不灵、人才流失,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新技术推广、基层农技培训等服务工作,制约了粮食生产科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4、耕地质量下降,影响粮食的基础生产能力。近年来,农村通过开展土地整理、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使农田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由于在实施大面积的土地平整过程中,土壤耕作层遭到破坏,熟地变生地,土地肥力下降。再加上农户种植方式不科学,为了追求生产效益,存在只用地不养地的掠夺式经营行为,绿肥等有机肥料投入大幅减少,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加快土地无机化程度,破坏了农田生态环境,耕地生产能力下降。
5、粮食生产补贴政策不完善,没有发挥应有效应。党中央、国务院为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施了涉农补贴政策,深受农村广大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但政策规定和操作措施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补贴标准偏低。如2015年,按照补贴政策规定,上杭县种植一亩水稻享受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粮食综合直补共计78.5元。而当年受农资涨价、病虫害多发等因素的影响,每亩水稻的农业资料生产成本就比上年提高了60元,再加上农民投工投劳支出,农民实际得到的实惠微乎其微。二是补贴方式呆板。按政策规定,补贴资金按上年度水稻种植面积补贴到农户。但实际上,农户种植水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农户可以随意通过抛荒、转包、双改单等形式改变自己对耕地的耕种状态。尤其是抛荒或转包耕地后,不种粮仍能享受补贴资金,这不但损害了补贴政策的公正性,同时影响了承包耕地种粮户的生产积极性,进而影响了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
6、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农村劳动力出现短缺。由于农民种粮获得的收入增长十分缓慢,绝大多数青壮年农民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有很大一部分外出人员甚至数年不归,留守在家的基本上是老、妇、幼、病、弱,整体劳动能力和素质都偏低,导致种粮劳力不足、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困难、生产管理粗放,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提高。相当一部分地方,尤其是人少地多、种植条件较差的地方,农民弃耕和“双改单”的现象普遍。
7、农民种植规模较少,粮食生产商品化程度不高。由于农户实行分散经营,受资金、生产规模、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种粮仍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方式上,粮食生产技术和机械化水平较低,生产成本也就相对较高。同时,农民种粮的目的主要是解决自己的口粮,商品化的程度不高,制约了粮食规模化生产经营,影响了农民受益。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