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棚蔬菜栽培上,许多茄果类和瓜类蔬菜存在裂果现象。但裂果有多种类型,有些蔬菜的裂果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如网纹甜瓜以及部分薄皮甜瓜在果实成熟后期会出现正常的裂纹,才能体现出品种的特性,达到食用成熟度。但也有一些蔬菜在果实发育过程中所出现的果实开裂是不正常现象,这种情况在番茄和西瓜中较普遍。 番茄裂果通常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放射状裂果。这种类型以果蒂为中心,向果肩部延伸,呈放射状深裂,开始于果实绿熟期,在果蒂附近产生微细的条纹开裂,转色前2~3天裂痕明显;第二种类型是环状裂果。这种类型的裂果以果蒂为圆心,呈环状浅裂,一般在果实成熟前出现;第三种类型是条纹裂果。在顶花痕部呈不规则条状开裂。番茄果实出现裂果的原因主要是水分失调。在果实发育后期或转色期,遇到高温、烈日、干旱和暴雨等情况,果皮的生长与果肉组织的膨大速度不同步时,果实的膨压增大,从而出现裂果现象。特别是阵雨或暴雨,使根系生理机能产生障碍,硼的吸收运转受到妨碍,从而出现裂果。植株打顶过重,果实在强烈的阳光下经过暴晒之后,突然浇水,也容易产生裂果,或者在连续阴雪天气之后,天空突然放晴,果皮过度失水也同样出现裂果。此外,番茄裂果性与品种也有很大关系,果皮薄的品种容易裂果而果皮厚的品种则不易裂果。但番茄裂果与果实大小并无多大关系,即使象樱桃番茄这样的小果形品种,也很容易裂果。此外,缺微量元素硼会导致番茄果面出现木栓状龟裂。
番茄生理性裂果通常可分为三种。发生较多的是放射状裂果,以果蒂为中心,向果肩部延伸,呈放射状深裂,多开始于果实绿熟期,在果蒂附近出现细微的裂纹,转色前2-3天裂痕明显。其次是环状裂果,以果蒂为圆心呈环状浅裂,一般在果实成熟前出现。第三种是在脐部呈不规则条状开裂,发生较少,严重时果实内部的种子都会露出来。生理性裂果后期会因病菌侵染而腐烂,或在裂口处出现黑色杂菌。
番茄果皮生长速度与果肉组织膨大速度不同步,果实膨压增大,是出现裂果的直接原因。在果实发育渐趋成熟时,果皮生长缓慢或趋于停止,而果肉继续生长,最容易发生裂果现象。不同品种生理裂果发生程度差异很明显。
番茄生长期间温度过高或过低、水分管理不当以及缺素等,是引起番茄生理性裂果的主要原因。
水分:番茄果实发育后期或转色期,长时间高温、干旱过后突然遇暴雨或者浇水,果肉组织在短期内急速吸水膨大,容易产生裂果。植株打顶过重,果实在烈日下暴晒后突然浇水,常发生裂果。在连续阴雨雪天气之后,突然放晴,果皮过度失水,也容易出现裂果。棚室番茄生产上,定植活棵后,为防止番茄徒长,前期一般不浇水,但应保持土壤湿润,结果以后应经常浇水,保持土壤含水量在80%左右,避免土壤过干过湿。
温度:番茄生长的适宜温度是18-25℃。日平均温度降低到13℃时,依然可缓慢生长。降低到13℃以下,营养生长极缓慢,营养过剩使花芽分化过度,常造成果实发育异常,形成畸形果。温度低于8℃,绿熟果会受到冷害,局部或全部水浸状软烂或蒂部开裂,表面出现褐色小圆斑,不能正常完熟,易染病腐烂。低温条件下,尤其是冬春棚室番茄,会因授粉不良引起果实畸形和开裂。白天温度长时间超过35℃,花芽分化不良,或者不能正常授粉,也会引起裂果。冬季寒冷,昼夜温差过大,番茄果皮与果肉热胀冷缩差异大,可导致一些薄皮品种出现裂果。在大棚番茄生产上,应控制好适当的温度,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寒冷季节还要注意昼夜温差不能太大。
缺素:缺硼会导致番茄果面出现木栓状龟裂。这种情况不仅仅在土壤缺硼时才会发生。在阵雨、暴雨或浇大水后,或温度过高、过低时,番茄根系等出现生理机能障碍,钙、硼元素的吸收及其在体内的运转会受到影响,引起缺硼,出现裂果。钙、硼缺乏,会损害花芽,导致以后裂果。因此,等出现大量裂果后再补施硼、钙,并不能立即制止裂果出现。生产上应根据番茄的需肥特点,测土配方施肥或施用番茄专用肥,促进植株稳健生长,果实膨大后不偏施氮肥。发现缺素时,可以用96%硫酸铜1000倍液加0.1%硫酸锌、0.7%氯化钙、0.1%硼砂喷洒,10-15天一次,连喷2-3次。
另外,番茄苗一般应在70-80日龄前定植,苗龄过长,在抑制栽培条件下花芽易木栓化,以后结的果实易开裂。激素蘸果时用药方法不当,叶片和生长点受到药物污染;或者激素浓度过高,植株生长受到影响,也会使番茄叶片卷曲,果实畸形或开裂。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