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9 00:06 作者:李先生
近几年,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在我县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主要危害小麦叶片,出苗就能感染,初期表现斑驳不明显,到越冬期现长短和宽窄不一的深绿和浅绿相间的条状斑块或条状斑纹,表现为黄色花叶,有的条纹延伸到叶鞘,严重的整株叶片黄化。到第二年春天小麦拔节后,黄化症状逐渐消失。发病麦田成穗率明显减少,病株穗小粒少,但多不矮化,严重影响小麦产量。
1.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发病原因调查。
经过走访和田间调查,发现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发病原因很多,症状表现不一。众多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1多年连续旋耕,土壤耕层浅,植物病残留多集中在0-15厘米耕层内,田间病菌量大;
1.2施用了未腐熟的生物粪便,如猪粪、鸡粪、牛羊粪等;
1.4播种偏早、播量偏大,易形成假旺苗,降低了小麦的抗病性;
1.5前茬作物产量较高,养分消耗量较大,施肥时没有相应增加施肥量,造成底肥施用量不足,小麦生长势较弱,易感病害;
1.6播种到苗期雨水较多,发病较重,尤其是发生渍害,发病更重。
1.7还有一些不明原因,也能引起该病发生。
2.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防治办法。
针对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防治,我们要采用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办法。做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以下几种办法供大家参考:
2.1去年发病严重地块,要彻底清理作物病残秸秆,集中处理,减少田间病菌量,降低菌源;
2.2深翻改土,通过机械深翻,把病残秸秆残留翻入地下,可以有效降低菌源,减少发病;
2.3重施有机肥,每亩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3-4方,降低氮肥施用量,增加磷钾肥施用量,培肥地力,提高小麦抗病能力;
2.4适期晚播,控制播量。早中茬小麦播期推迟到10月15日前后,播量控制在10千克以内;晚茬小麦播期推迟到10月25日前后,播量控制在12千克以内。实行足墒下种,一播全苗,培育壮苗,能增强小麦对病害的抵抗能力。调查发现,晚播麦田发病较轻;
2.5化学防治。发病初期进行田间喷雾。使用药物有:抗病毒药物,如病毒A、植病灵、菌毒清、病毒灵等;生长促进剂,如芸苔素内酯、海藻素等;营养肥料,如尿素、磷酸二氢钾、微肥等。使用这些药物进行交替复配喷雾,7-10天一次,连喷2-3次,有明显效果。
通过综合防控,一定能有效降低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的危害,实行我县小麦的持续增产。
商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郭来全
2015年9月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