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值春耕生产的关键时节,我县局部地区的玉米、中药材等作物上发生了金针虫为害幼苗情况,造成缺塘缺垄现象。州县植保植检站技术人员以及乡镇科技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块对金针虫为害情况,虫口密度等进行了调查并做了相关防治试验。通过调查,玉米苗期虫口密度较大的田块为16.5头/平方米,中药材(金铁锁)幼苗期虫口密度较大的田块为180-220头/平方米。
金针虫是叩头虫的幼虫,主要危害玉米、烟草及中药材等的幼芽和种子,可咬断刚出土的幼苗,也可钻入长大的幼苗根里取食,被害处不完全咬断,断口不整齐。
发生特点:金针虫以成虫或幼虫在土中20—40厘米处越冬,翌年3月上中旬开始出土,为害早播作物,4—5月危害最盛。成虫昼伏夜出,有假死性,常群体在腐烂发酵气味较浓及烂草堆和土块下,每头雌虫可产卵30—35粒。幼虫耐低温,故春季上升为害早。在地温17C°,土壤含水量15%最适,一般沙性土壤发生较重。结合祥云生产实际提出如下防治建议: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注意用药安全。
一、农业防治:
①有条件地区可进行水旱轮作;②精耕细作,深耕多耙,杀伤虫源;③堆捂农家肥用薄膜覆盖充分腐熟,防止金针虫成虫在粪堆产卵。
二、化学防治:
①毒土:播种前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100毫升加水0.5公斤或25%辛硫磷微胶囊缓释剂,每亩1—2公斤混入过筛的细干土20公斤拌匀施用;②毒饵:苗期可用90%晶体敌百虫0.5公斤,加水5公斤与适量炒熟的麦麸(亩用麦麸20公斤)或豆饼混合制成毒饵,于傍晚撒入幼苗基部,利用地下害虫昼伏夜出的习性,即可将其杀死(建议虫口密度较大、危害程度较重时选用此方法);③淋灌: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100毫升/亩兑水100公斤淋灌.
三、注意事项
中药材的化学防治应遵照国家农业部《农药安全使用规范》用药。
州县领导实地查看金针虫为害情况
金针虫为害田块
县植保站技术人员进行毒饵诱杀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