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6 23:19 作者:李先生
碗豆根瘤象,属鞘翅目,象甲科,主要为害豌豆、蚕豆等豆科类作物。在青海省豌豆、蚕豆种植区常有发生。如不及时防治,会造成减产,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
一、形态特征生活习性
豌豆根瘤象成虫体长4.2~4.6毫米,体黑色,全体密布灰白色的鳞片。头部喙短而粗,延伸向前方,复眼突出,触角膝状。两鞘翅上,形成纵行条纹。幼虫体长约5毫米,头部淡褐色,全体白色,有稀疏黑色茸毛,无足。长椭圆形裸蛹,长约3毫米。 该虫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豆科等植物地下或残枝落叶下越冬。翌年4月中旬豆类幼苗出土后成虫开始取食活动,5月上中旬正是蚕豆的幼苗期,是根瘤象发生危害盛期,4月至7月,成虫在植株叶片上或土缝内3~4厘米处交尾,卵产于根际土缝内3~4厘米处。早期所产的卵于4月下旬开始孵化,幼虫咬食根及根瘤,幼虫在土壤里活动深度多在10厘米以上,危害历期约40天,老熟幼虫在土内5厘米深处作土室化蛹。8月下旬就能见当年成虫,直到10月成虫逐渐潜伏越冬。
二、危害特点及防治方法 1、危害特点
蚕豆幼苗期受根瘤象为害最严重。成虫咬食蚕豆的生长点及幼嫩叶片;幼虫取食根瘤。可将叶片咬成缺口、花叶或吃光大部分叶片。发生严重的地块每株蚕豆有成虫平均3~4头,可将蚕(豌)豆幼苗的生长点、叶片全部吃光,致使幼苗枯死。成虫主要在夜间取食,有假死性,受惊后迅速落到根附近的地面或心叶内躲藏。幼虫主要取食根瘤,将根瘤内部蛀食一空,仅残留根瘤外的一层薄皮,在食物不足的情况下,甚至将外部的一层薄皮也吃光。此外,幼虫还能咬食根毛和主根。严重阻碍幼苗的生长发育,形成弱苗,甚至死亡
2、防治方法
2、1、农业防治
①、合理轮作倒茬可有效地降低虫源,有利于蚕(豌)豆生长发育,提高耐害性,从而减轻虫害。2~3年轮作一次,与马铃薯、油料、小麦等作物轮作倒茬。
②、适时早播蚕豆耐寒力较强,早播可使幼苗在被害前形成壮苗,增强耐害性。互助县川水地区蚕豆的最佳播期应在3月上中旬;浅山地区为3月中下旬。根据调查结果可知,适时早播的蚕豆受害较轻,植株被害株率平均为18%,晚播10天以上的危害较重,被害株率平均为30%。
③、选用生长势强,抗病耐虫的蚕豆品种。
④、合理施肥施足有机肥,氮肥、磷肥合理搭配,重施磷肥,以磷增氮,补施氮肥,有利于蚕豆高产和提高抗(耐)虫性。
⑤、合理耕作土壤耕作是创造蚕豆根系和根瘤菌生长发育良好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特别是蚕豆收获后及时深耕,可消灭一部分地下成虫和幼虫。
2、2、药剂防治
①、拌种
害虫严重的地块用50%辛硫磷乳油50克/亩,对水0.5千克/亩拌种,凉干后播种。
②、土壤处理
春播前15天,用50%辛硫磷乳油1.5千克/亩,对水2.5千克/亩,混匀后喷拌在20千克/亩干细土上,制成毒土,撒施深翻,或用48%乐斯本乳油30~60毫升/亩,配成母液,与20千克/亩细沙土拌成毒土撒于地面深翻。以杀灭土壤中初羽化的成虫、初孵化的幼虫和蛹。
③、成虫盛发期在5月中、下旬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1000~15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等喷雾保苗,用药液60~75升/亩。视虫情每隔7~10天交替喷雾效果会更好。做到心叶、叶面、幼苗附近的地面都喷到药液,杀死躲藏在心叶及地面、地缝的成虫。在成虫大量发生期,较严重的地块周围1~1.5米宽的地方也要喷药,杀死迁入豆田的成虫。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