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种帮种植技术 农资信息

水果种植技术蔬菜种植技术害虫大全
药材种植技术粮油种植技术杂草大全
频道分类 : 农业信息 有机农业 农业种植技术 粮油种植 蔬菜种植 水果种植 药材种植 杂草图谱 害虫图谱 肥料知识 农药知识 咨询解答 农业知识 栽培技术

水稻虫害--大螟

2024-10-24 20:33 作者:李先生  

大螟(蛀茎夜蛾、紫螟)
  大螟属鳞翅目,夜蛾科。我国中南部稻区均有发生,安徽全省分布普遍。以幼虫为害稻、麦、玉米、甘蔗、高梁、茭白、向日葵等,为害状与二化螟相似,蛀入稻茎内为害,可造成枯鞘、枯心、死孕穗、白穗和虫伤株,但一般蛀孔较大,并有大量虫粪排出蛀孔外。

  [识别]
  成虫:体长12~15毫米、翅展25~30毫米,前翅近长方形,淡褐色,从翅茎到外缘有1条深灰褐色纵纹,纵纹上下各有2个小黑点,后翅白色,雄蛾触角栉齿状,雌蛾丝状。
卵:扁圆球形,顶端有凹,初产时白色,后变淡紫色。卵块多呈带状,卵粒平铺排列成2~3行。
  幼虫:5~7龄。老熟时体长30毫米,体粗壮,头红褐色,胴部淡黄色,背面带紫红色。
  蛹:由乳白色变成黄褐色,头胸部常附有白粉,腹部末端有4个小突起。
大螟在长江流域的江苏、安徽等省每年发生3~4代,台湾省可达5~7代。以幼虫在稻桩、杂草根际或玉米、茭白等残株内越冬。未老熟的越冬幼虫至次年春暖时,可转移食害大麦、小麦、油菜、蚕豆等作物。越冬幼虫抗逆性强,遇淹水有逃逸习性,发生期不整齐。越冬代成虫发生于4~5月份,第一代成虫发生于7月份,第二代于8月中旬至9月下旬。成虫白天潜伏于杂草丛中或稻丛基部,夜晚飞出活动,趋光性弱。产卵前期2~3天,有趋向秆高茎粗、叶片宽大、叶色浓绿稻株上产卵的习性,故田边稻株上、杂交稻品种落卵量大,受害较重。卵产于叶鞘内侧,有卵的叶鞘外侧稍隆起,呈枯黄褪绿斑,隐约可见卵块。幼虫孵化后,群集于叶鞘内侧为害,造成枯鞘,2~3龄后,分散蛀入邻近稻株的茎杆。多从稻株基部3~4节处蛀入,造成枯心苗或白穗。幼虫为害多不过节,一节食尽即转株为害,一头可为害3~4株。幼虫老熟后,多在稻茎或枯叶鞘内化蛹。
  春季3、4月份气温上升早,第一代发生期相应提早,发生量增大。大面积种植甘蔗、玉米等作物的稻区,水稻与禾本科作物混栽的山区,芦苇、茭白较多的滨湖地区,以及杂交稻种植区,大螟的发生会加重。

  [防治]
  (1)农业防治技术 水稻栽插前铲除田边杂草。有茭白的地区,应在早春齐泥割去残株,沤肥或作燃料。
(2)化学药剂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同二化螟。 

  
耕种帮提供实用种植技术
|查看最新肥料报价 | 查看最新杀虫剂报价 | 查看最新杀菌剂报价 | 查看最新除草剂报价 | 查看最新调节剂报价 |
上一篇:秋播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 下一篇:水稻虫害--二化螟
 
最新文章
导航

您还未登录,立即登录?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