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为寻求一种较为理想的防治手段,以解决农作物的 病虫草害问题,植保工作者经历了4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生产实 践中结合病虫害发生特点,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逐步形成了今天 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早在18世纪,美国从澳大利亚引进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取 得了很大的成功,以后新的病虫害发生后,试图又通过天敌来消灭 害虫,但并不十分理想。 到40年代初,有机氯
农药问世后,由于它 的广谱、高效,对害虫的有效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化学防治 在防治害虫中已成为主要手段,但由于长期单一制剂大用量、高频 ·191· 五、辣椒病虫害综合治理次连续使用,已使害虫迅速产生抗药性,加之
农药对环境及农副产 品的污染,不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也杀伤大量有益天敌,使有些 害虫再度猖獗,为害更加严重。 于是植保工作者总结经验,尤其是 化学防治的经验,更清楚地认识到,单纯应用
农药或其他单一防治 措施,都不可能有效地解决各种病虫的防治问题,甚至会引起许多 副作用。 因此,最初综合防治概念的内容就是协调运用化学防治 和生物防治。 此后,虽然又出现了若干关于综合防治的定义,但大 都体现出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不能单纯依赖化学
农药这一共同的 理念。 196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综合了国际上有关综防治的各种观 点,初步确定了现代综合防治(IPC) 概念,到70年代初又发展到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的概念,提出了以农田生态为核心,协同 应用多种防治措施,以期达到经济、有效、安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