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夜蛾属杂食性害虫,除危害生姜,还危害多种作物,7~9 月,生姜中后期受害最重。 322(1)危害特点 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吐丝结网,在叶片背面取 食叶肉,留下表皮,使作物叶片形成薄膜状,成透明的小孔。3龄 后分散危害,可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可食尽姜叶仅留叶脉。由 于该虫外表特征与棉铃虫相似,表皮厚而光滑,
农药不易浸入,一 般
农药防治效果差。 (2)形态特征 (表26) 表26 甜菜夜蛾各形态识别要点 成虫 体长8~10毫米,翅展19~25毫米,灰褐色,头、胸有黑点。前翅灰褐色,后翅 白色 卵 圆球状,白色,成块产于叶面或叶背,排为1~3层,外面覆有雌蛾脱落的白色绒 毛,故不能直接看到卵粒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约22毫米。体色变化很大,有绿色、暗绿色、黄褐色、褐色至黑褐 色,背线有或无,颜色亦各异。较明显的特征为:腹部气门下线为明显的黄白色纵 带,有时带粉红色,此带的末端直达腹部末端,不弯到臀足上去(甘蓝夜蛾老熟幼 虫此纵带通到臀足上)。各节气门后上方具一明显的白点。此种幼虫在田间常易 与菜青虫、甘蓝夜蛾幼虫混淆 蛹 体长约10毫米,黄褐色 (3)生活习性 华北地区6月上旬开始出现,7~9月危害较 重,华北地区一年发生3~4代,长江流域一年发生5~6代,各代 重叠发生。长江以北地区以蛹在土中越冬,长江以南无越冬现象, 可终年危害。成虫夜间活动,最适宜的温度为20~23℃、相对湿 度为50%~75%。有趋光性,成虫产卵期3~5天,每头雌蛾可产 100~600粒,卵期2~6天。幼虫共5龄,3龄前聚集危害,但食 量少,4龄后,食量大增,昼伏夜出,有假死性。虫口过大时,幼 虫可互相残杀。幼虫发育历期11~39天。老熟幼虫入土,吐丝筑 室化蛹,蛹发育历期7~11天。甜菜夜蛾是一种间歇性大发生的害 虫,不同年份发生量差异很大。 (4)防治方法 ① 农业防治 秋耕或冬耕,可消灭部分越冬蛹。春季3~4月 清除杂草,清灭杂草上的初龄幼虫。人工采卵和捕捉幼虫。 ② 成虫诱杀 可采用黑光灯,糖、醋、白酒、水和90%敌百 虫按6∶3∶10∶1调匀,撒于田间,大面积栽培还可采用频振式杀 422虫灯诱杀成虫。 ③ 生物防治 可采用细菌
杀虫剂,如苏云金杆菌或青虫菌六 号液剂500~800倍液。还可人工释放赤眼蜂,每亩设6~8个放蜂 点,每点每次放2000~3000头,隔5天1次,持续2~3次,可使 总寄生率达80%以上。 ④ 化学防治 可选用20%
虫酰肼胶悬剂1000~1500倍液,或 50%
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 25%
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25%高效
氯氟氰菊酯乳油5000倍 液喷雾防治。晴天在清晨或傍晚喷施,阴天可全天施药。因姜叶极 不黏附药液,加上幼虫受惊假死坠地,施药时,喷头向上,喷出的 雾滴呈抛物线落下,像毛毛雨一样飘落在姜叶上,姜叶上可黏附大 量的药液,同时不易惊动幼虫,避免幼虫假死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