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虫 灰黄色,体长10~13毫米,翅展25~32毫米,前翅灰黄色,边缘有7个黑点,后 翅白色。雄蛾略小,体色和翅色较深,前额圆,触角鞭状。雌蛾前翅黑点不太明 显,触角丝状 卵 长128毫米,宽078毫米,淡黄白色,扁平、椭圆形,卵粒表面有龟甲状刻印。 卵块呈2行排列,产于叶背 幼虫 体长28毫米,初孵乳白色,老熟时淡黄色,背面有褐色突起,两侧有紫色亚背 线,气门上各有2条线,头壳、口器均为黄褐色 蛹 长12~16毫米,体红褐色至暗褐色,腹末稍钝,腹部各节间有白色环线 (3)生活习性 在长江流域每年发生2~3代,世代重叠,以 末代老熟幼虫在作物或野生杂草茎秆内越冬,翌春即在茎秆内化 蛹。成虫羽化后,白天隐藏在作物及杂草间,傍晚飞行,飞翔力 022强,有趋光性,夜间交配。交配后1~2天产卵,卵产于叶背中脉 两侧,平均每头雌虫产卵180~210粒。 (4)防治方法 ① 农业防治 生姜收获后,将生姜的断株、枯叶及虫害苗、 杂草清除干净,集中烧毁。 ② 人工捕捉 发现幼虫被害时,找出虫口,剥开茎秆即可捉 到幼虫。 ③ 物理杀虫 大面积种植,可使用频振式杀虫灯,一般每15 亩一盏。 ④ 化学防治 发生初期,可选用80%
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 或90%晶体
敌百虫800~1000倍液对田间植株喷雾,也可用上述 药剂注入虫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