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布与为害:在江苏、浙江、四川、安徽、山东等省蚕区均有 分布。本病除为害桑树外,还为害桃、杏、李、梅、
柑橘等。本病病菌为 外寄生菌,只有少数菌丝侵入寄主内部组织,严重发病时,菌膜紧紧 95包裹桑树主、支干,产生机械压力,使桑树主、支干的增粗生长受到 阻碍。 (2)症状:按症状不同,本病分为灰色膏药病和褐色膏药病两 种。 两种均寄生在桑树主、支干上,患病处菌丝相互交叉密集,形成 大小不等圆形或不规则形厚膜,称为菌膜。 菌膜紧贴附在主、支干 上,状似贴着的膏药。 灰色膏药病一般在山区发生较多,菌膜寄生在较粗的主、支干 背阴处。菌膜初生时天鹅绒状,周围灰色,中央灰褐色形成明显的轮 纹状,表面光滑。 菌膜老化时,表面龟裂,周围又产生新的菌膜。 褐色膏药病一般在平原地区发生较多,多寄生支干上,菌膜栗 褐色至淡紫褐色,后变为暗褐色,表面天鹅绒状,较厚,边缘有一条 细灰白线。 老化时不发生龟裂。 (3)发病规律:本病以菌膜在寄主植物上越冬,翌年春暖逐渐发 育,梅雨季节产生担孢子随风雨冲溅传播。 本病的发生与桑白蚧有 着密切关系,担孢子常附着在桑白蚧体上传播,在桑白蚧分泌物上 发芽、繁殖,逐渐发育形成膏药状的菌丝膜。 低洼潮湿、通风不良的 桑园,病害发生多。 (4)防治方法:①药剂防治:在冬季先用刀刮除菌膜后涂上20% 石灰乳或 5 波美度石硫合剂。 ②加强防治桑介壳虫。 ③加强桑园开 沟排水,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以利桑树健壮生长增强其抗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