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布与为害:主要在春夏和晚秋发生。病株桑叶卷缩、发皱、 硬化早,对春叶、夏叶的产量和质量影响较大。 (2)症状:发病初期,叶片侧脉间出现淡绿色或黄绿色的斑块, 后逐渐扩大相互连接,呈黄绿色,而叶脉附近仍保持绿色,形成黄绿 相间的花叶,叶形不正,叶缘常向叶面卷缩,裂叶有时半边无缺刻, 叶背脉侧常生小瘤状突起,细脉变褐,病枝稍细、节间略短,春末、初 夏及秋季,同一病枝上的叶片常有表现症状与不表现症状的间歇现 象。发病严重时,病叶小而叶面卷起显著,质地粗硬,叶脉明显变褐, 91瘤状或棘状突起更多,腋芽早发,生有侧枝,病株极易遭受冻害,桑 根不腐烂,病株逐渐衰亡。 (3) 发病规律: 本病主要发生于 22℃~28℃的春季和初夏之 际。 夏伐后随着气温升高,在 30℃以上时,症状即消失不见,桑树仍 正常生长,晚秋季节气温逐渐下降,病症重又出现,枝条上出现“间 隙现象”。 多湿地区、地下水位高的田块发病重。 老树发病多。 施肥 不足或多施
氮肥的桑园发病比较严重。 (4)防治方法:①培育无病桑苗:在无病区培育桑苗,提倡“自 播、自接、自用”,禁止到病区调运桑苗、接穗和砧木。 新发现少数病 树和病苗应立即挖掘烧毁,防止病害扩大蔓延。 ②药剂防治:在春季 或夏伐后桑芽萌发、刚显现病症时,用 100 单位硫脲嘧啶(1 克硫脲 嘧啶白色粉剂溶于 40 毫升氨水中,再用清水稀释到 10 千克),对病 树枝条、芽叶进行喷雾,间隔 10 天再喷药一次。 ③加强肥培管理:发 病严重的桑园增施堆肥和人粪尿,低洼潮湿的密植桑园注意开沟排 水,可减少病害发生。 此外,发病严重地区,可以因地制宜选栽抗病 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