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布与为害:桑疫病又称桑细菌性黑枯病或烂头病。本病分 布于山西省各蚕区,主要是为害桑叶和新梢。 (2)病状:此病有两种类型,春季发生为害的,多为缩叶型;夏秋 季发生为害的,多为黑枯型。不论是黑枯型或缩叶型,在高温多湿条 件下,病斑部可能溢出淡黄色黏附物,是为病菌聚集而成的“溢脓”, 干燥时溢脓常凝结成为有光泽的小珠或菌膜状。 ①缩叶型:发生在嫩叶和嫩梢上,若病原细菌从叶片气孔侵入 叶内,则叶面散生油渍状圆形病斑,病斑逐渐扩大成为黄褐色,周围 稍退绿变黄,随着嫩叶长大,病斑部坏死穿孔,叶片皱缩,进而脱落。 83若病菌从叶柄、叶脉侵入,则通过维管束扩展至叶脉,常在叶背的叶 脉上形成病斑,初呈褐色,后变为黑色,使叶片不能展开,叶面向背 卷曲,病菌从嫩梢侵入时,枝条表面形成大小不一的纵裂病斑。 ②黑枯型:病原侵入桑叶后,叶片呈现退绿转黄的不规则多角 斑。侵染新梢时,发生烂头症并沿枝条向中下部蔓延,在枝条表面形 成粗细不等稍隆起的点线状黑褐色病斑,木质部和髓部受害后发生 畸形病变,有时病斑相连成块,在中央形成空洞,空洞周围的表皮组 织向外突出呈隆起状。 (3)发病规律:本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候、土壤及桑品种等有密 切关系。一是在高温多湿的不良环境下,病原细菌繁殖速度加快,病 害迅速蔓延。 二是多风或有昆虫危害,使枝、叶相互摩擦,造成大量 伤口,有利病菌的侵入。三是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偏施
氮肥,桑园管 理较差,均易感染此病。 四是桑品种与发病关系很大,农桑 8 号、育 2 号、湖桑 199 几乎不发病。 荷叶白、梨叶大桑等抗病力较强。 桐乡 青、格鲁桑等抗病力较弱。 (4)防治方法: ①接穗苗木检验,防止向新区扩散。本病是维管束侵染病害,可 通过桑苗、接穗传播。 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在剪除病梢后,用 300~500%单位土霉 素, 或用 15%链霉素与 1.5%土霉素混合的 500 倍液喷布防治。 隔 7~10%日再喷 1~2%次, 可以控制病害。 冬春每亩施石灰氮 25~30% 千克,以杀灭土壤中越冬病菌。 ③杜绝病原:发病初期,见有少量病梢、病叶要及时除去。 病梢 应从病斑以下 10~15 厘米处剪除, 发病重的桑株可在春季降干剪 伐,都能起到消灭病原的作用。 ④避免伤口,加强桑园治虫,减少虫伤。 夏秋季摘叶留柄,风害 重的地区,桑园四周可种植防风林,以减轻风害。 多发病蚕区,可因 84三、桑树病虫害防治 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力强的桑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