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焦斑病 (见彩图 22), 也称花生早斑病、 枯斑病、 斑枯 病、 叶焦病、 叶烧病、 胡麻斑病, 是花生常发性病害。 在我国各花 生产区均有发生, 常与其他叶斑病混合发生, 由于其在田间出现通 常比花生褐斑病还要早, 因此又叫 “早斑病”。 一般发病率15%~ 30%, 严重时田间病株率可达100%, 急性流行情况下, 在很短时 间内可引起花生中下部叶片早脱落, 影响荚果的饱满度。 一般导致 减产10%以上, 病重地块减产40%~50%。 (1) 发病症状 该病通常产生焦斑和胡麻斑两种类型症状 (见 表13), 常见焦斑类型症状。 表13 花生焦斑病两种类型症状 焦斑类型 通常自叶尖侵入,随叶片主脉向下向内扩展而呈褐色楔形大斑,斑 周围有明显黄色晕圈,最后发展成“V”字形枯死斑。 少数病斑自叶缘 侵染,病斑向叶内发展,初期褪绿,逐渐变黄、变褐,边缘常为深褐色, 周围有黄色晕圈。 早期病部枯死呈灰褐色,上面散生很多针头大的小 黑点病征(即病菌子囊壳)。 严重时呈焦灼状枯死,枯死部常可达叶片 1/3~3/4以上,远望如火烧状,“焦斑病”或“叶烧病”即据此而来。 该 病常与叶斑病混生,把叶斑病斑包围在楔形斑内 胡麻斑类型 当病原菌不是自叶尖端或边缘侵染时,便产生密密麻麻小黑点,故 名胡麻斑。 产生病斑小(直径小于1毫米),不规则至圆形,甚至凹陷。 病斑常出现在叶片正面。 在收获前多雨的情况下,该病出现急性症 状。 叶片上产生圆形或不定形黑褐色水渍状大斑块,迅速蔓延至全叶 枯死,并发展到叶柄、茎、果针。 在叶片、茎部病斑上均出现病菌子囊 壳 (2) 发生规律 花生焦斑病是一种发生在叶部的真菌性病害。 病原菌为子囊菌亚门、 细球腔菌属花生小尖壳菌。 病菌以菌丝及子 囊壳在病残株中越冬, 子囊孢子扩散高峰是在晨露停息和开始降雨 时, 气温25~27℃, 相对湿度70%~74%, 有利于子囊孢子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