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青枯病 (见彩图19) 又叫青症、 死苗、 花生瘟等, 是一 种世界范围内广为流行的土传细菌性病害, 是危害花生最重、 对花 生生产威胁最大的病害之一, 已成为我国发展花生生产的一大突出 障碍。 花生青枯病从苗期至收获的整个生育期间均可发生, 一般多 在开花前后开始发病, 盛花期为发病盛期。 危害花生的维管束, 在 短期内能使大量植株迅速枯死, 因此减产严重。 花生连作田发病率 一般15%, 严重的达到70%~80%。 若植株在结果前发病, 染病 植株100%会枯死; 若在结果初期发病, 产量损失达70%~80%; 若在拔收前发病, 则减产10%以下。 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动, 复种 指数增加, 旱地轮作年限缩短, 加上一些丘陵旱坡地种植其他作物 收益率低, 长年连作花生, 使青枯病害有逐渐发展的趋势。 该病除 为害花生外, 还为害番茄、 辣椒、 茄子、 萝卜、 马铃薯、 芝麻等 200余种植物。 (1) 发病症状 ① 根茎部发病 病菌主要侵染根部, 从花生根系的伤口或自 然孔口入侵, 使根尖端变褐色、 软腐, 根瘤呈墨绿色, 维管束组织 变为深褐色, 并自下而上扩展到植株的顶部。 将病部横切后, 可见 维管束变为淡褐色至黑褐色, 潮湿条件下, 用手挤压切口处, 可见 浑浊乳白色细菌液流出 (俗称菌脓)。 如切取病根茎小段 (长约1 厘米) 悬吊入玻璃瓶清水中, 稍待片刻, 可见其切口附近的清水变 得浑浊如雾状, 据此可作为确诊本病的佐证。 ② 地上部发病 感染植株表现为主茎顶梢第一、 二片叶首先 表现失水萎蔫, 1~2天病势扩展后, 全株叶片自上而下急剧失水 萎蔫, 叶色暗淡, 但仍呈青绿色, 故称 “青枯病”。 植株从感病到 枯死需7~15天, 少数达20天以上。 植株上的荚果、 果柄呈褐色 湿腐状。 结果后期发病的植株, 症状不如前期明显。 (2) 发病规律 花生青枯病菌为茄青枯假单胞杆菌属细菌。 病 菌可在土壤中存活3~5年, 主要随土壤、 病株、 雨水、 灌溉、 生 产工具等传播、 蔓延, 在病株上、 土壤和堆肥等处越冬。 主要从根 212第四章 花生主要病虫害全程监控技术 部、 茎部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 经皮层组织进入维管束, 由导管向 上蔓延。 还可以突破导管进入薄壁细胞, 分泌果胶酶将中胶层溶解 致皮层腐烂。 腐烂后的根系, 病菌散落至土壤中, 再经过流水侵入 附近的植株进行再侵染。 病菌喜高温和高湿, 生长发育温度为10~40℃, 最适温度为 28~33℃, 当气温平均稳定达 25℃ 以上 6~8 天, 病害即开始发 生, 超过30℃时, 发病进入盛期, 高温、 酷热的6月底至整个7 月是发病高峰期。 春花生一般5月中旬始发病, 夏花生7月初始发 病, 秋植花生在9月下旬至10月下旬。 多雨天气、 久旱逢雨、 久 雨逢旱或时晴时雨, 最有利于该病的暴发和流行。 凡保水、 保肥力差, 有机质含量低的瘠薄土壤, 如: 由片麻 岩、 片岩、 板岩风化后并在流水的冲刷和分选形成的砂泥土, 土层 瘠薄, 土壤颗粒大, 孔隙多, 通气性强, 呈中性到微酸性反应, 适 合好气性青枯细菌生长繁殖, 此类土壤有利于发病; 土质疏松、 排 水良好、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发病较轻, 甚至不发病。 一般新垦地 种植花生, 青枯病极少发生, 但随着附近病土的扩散和流水的传 入, 发病率随着连作年限延长而增长。 连作2~3年, 点片发生; 继续连作, 每年的病害增长率为10%~30%, 并在3~4年内, 发 病率达到70%以上。 植株根部或茎基部受线虫、 害虫危害, 中耕 除草伤及花生根部等都会促进病害发生, 加重花生青枯病的危害。 在现有栽培花生品 种 中, 尚 未 见 免 疫 的 品 种; 但 品 种 之 间, 抗病性差异明显。 一般蔓生型花生发病较少, 直立型花生较易发 病。 南方品种在北方种植多表现为抗病; 北方品种在南方种植易 感病。 施
化肥和有机质肥可减轻发病。 一些地区农民总结出施用
尿素 作种肥或多施石灰、
茶籽饼肥、 草木灰、 塘泥等有减轻发病效果。 (3) 防治方法 花生青枯病是一种土传性病害, 目前尚无特效 防治药剂, 只有采用综合措施才能达到较理想的防治效果。 ① 实行轮作 有条件的地方将花生与水稻等进行水旱轮作, 可明显减少发病, 如南方一些地区春花生—晚稻—冬小麦和早稻— 秋花生—冬小麦等耕作制度对防治青枯病具有明显效果。 在北方没 213花生优质高产问答 有水旱轮作条件的地方, 轻病田实行1~2年的旱旱轮作, 重病田 实行5年以上的旱旱轮作, 并注意避免流水传播。 旱旱轮作主要是 玉米、 大麦、 小麦、
西瓜、
甘蔗、 甘薯、 高粱等作物轮作, 禁止与 茄科、 豆科、 芝麻等易感染此病的植物轮作。 ② 因地制宜选用高产抗病良种。 ③ 灌水泡田 花生或前作播种前进行短期灌水浸泡, 造成土 壤缺氧环境, 可促使病菌大量死亡。 ④ 加强栽培管理 对花生种植新区和零星发病地块, 可尽早 拔除病株并集中深埋或烧毁, 不要将混用病残体的堆肥直接施入花 生田或轮作田, 要经高温发酵后再施用。 要适量增施腐熟且不带病 菌的有机肥和磷、
钾肥。 每年种植花生前5~10天, 翻耕地时每亩 撒生石灰粉70~100千克, 使土壤呈微碱性, 以抑制病菌生长, 减 少发病。 对病株蔸部的土壤, 最好也挖去并撒上生石灰粉。 种花生 时, 在行沟中每亩撒施20千克EM 菌肥, 有以菌控病的较好效果。 种植花生时必须开好畦 (行) 沟、 腰沟和田边沟, 地块与地块之间 还应开好隔离沟, 雨后及时排水, 防止湿气滞留, 以防病害随流水 传播。 ⑤ 防治地下害虫 防治好蛴螬、 蝼蛄等地下害虫, 减少根部 伤口, 降低染病率。 ⑥ 种子处理 先浸湿种子, 然后每千克用霉灵3~4克拌 匀; 或播种前采用32%克菌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8~12小 时, 进行消毒灭菌。 ⑦ 药剂防治 选用 50%敌枯双可湿性粉剂, 播种时每亩用 2.5%千克盖种, 或于初花期用1500~2000倍液灌蔸, 每亩用药液 250千克。 对发病中心, 可用高锰酸钾600倍液或20%喹菌酮可湿 性粉剂1000倍液, 连续喷淋病穴或相邻的健株2~3次, 可控制该 病蔓延。 也可选用77%
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600~800 倍液, 或 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 液等进行灌根处理, 每株灌药液250毫升, 隔10天1次, 连续灌 2~3次。 花生出齐苗后, 亩用72%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 214第四章 花生主要病虫害全程监控技术 10%
苯醚甲环唑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喷雾, 为增加药效, 可与天 达2116壮苗灵600倍液混合掺混天达有机硅6000液喷雾, 效果 更佳。 喷洒硫酸铜 ∶ 生石灰 ∶ 硫酸铵为 1∶2∶7 的复配剂 1000~ 1500倍液, 也可用此药液灌蔸, 每穴浇药液200~250毫升。 用1千克硫酸铜加含氮15%的氨水20千克, 密封备用, 或 用硫酸铜1千克加碳酸氢铵11千克, 分别磨碎, 充分混合后密 封24小时备用。 以硫酸铜计, 加水1200~1500倍, 发病时淋施 病株及附近土壤。 每株约淋药液0.25 升, 做土壤处理, 对预防 青枯病有一定效果, 但施药液时, 不能做叶面处理, 否则容易引 起药害。 用青枯散菌剂750克浸种15~17千克, 30分钟, 防治青枯病 效果达53.17%, 是目前防治花生青枯病最理想的生物制剂。 85% 三氯异氰尿酸500倍液在花生开花至结荚期灌根, 能减少发病率 67.3%~98.1%, 可有效控制花生青枯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