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病毒病 (见彩图17、 彩图18) 是对花生危害最严重的病 害, 一般 年 份 可 减 产 10% ~20%, 大 流 行 年 份 则 使 花 生 减 产 20%~30%。 在我国共有4种病毒为害花生, 分别是花生条纹病毒 病 (花生轻斑驳病毒病)、 花生黄花叶病毒病 (花生花叶病)、 花生 矮化病毒病 (花生普通花叶病毒病) 和花生斑驳病毒病。 北方花生 常见的病毒病主要是前三种, 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花生普通花叶病 毒病。 (1) 发病症状 ① 花生条纹病毒病 (斑驳病毒) 为我国花生分布最广的一种 病毒病害, 由花生条纹病毒 (PStV) 引起。 患株茎枝不矮化, 主 要表现在叶部, 有深绿色斑驳。 在田间, 种传花生病苗通常在出苗 后10~15天内出现, 首先在嫩叶上出现黄绿相间的斑驳, 先出现 的斑块较大, 直径0.3~0.5厘米, 不规则形或圆形, 以后随植株 生长, 病症不断扩展至全株叶片上。 受蚜虫传毒感染的花生病株先 在顶端嫩叶上出现褪绿斑和环斑, 后发展成浅绿与绿色相间的轻斑 驳、 斑块和沿叶脉形成断续绿色条纹或叶状花纹, 或一直呈系统性 的斑驳症状。 ② 黄花叶病毒病 属多发性流行病害, 常与花生条纹病毒病 混合发生。 病原为黄瓜花叶病毒中国花生株系 (CMV-CA), 种传 病菌通常在出苗后即表现黄花叶、 花叶症状, 病苗矮小。 病株先在 顶端嫩叶上出现褪绿黄斑, 叶脉变淡, 叶色发黄, 叶缘上卷, 随后 发展为黄绿相间的黄花叶、 花叶、 网状明脉和绿色条纹等各类症 状, 叶片多不变形, 病株中度矮化。 病株结荚数减少, 荚果变小。 209花生优质高产问答 病害发生后期有隐症趋势。 ③ 花生矮化病毒病 常与花生条纹病毒混合为害。 病原为花 生矮化病毒 (PSV), 病株顶端叶片出现明脉或褪绿斑, 并发展成 绿色与浅绿色相间的普通花叶症状, 沿侧脉出现辐射状绿色小条纹 和小斑点, 新长出的叶片通常展开时是黄色的, 但可以转变成正常 绿色。 病叶变窄长, 叶色浓绿, 叶缘有时出现波状扭曲。 茎枝节间 缩短, 开花量少, 结果少而小, 病果似黄豆粒, 有的果壳开裂, 形 成爆粒, 露出紫红色的小籽仁。 病株严重矮小, 为健株的 1/3~ 1/2, 甚至更矮。 ④ 花生斑驳病毒病 病原为花生斑驳病毒 (PMV)。 病株矮 化不明显或不矮化, 上部叶片现淡绿与浅绿相嵌的斑驳或斑块, 这 些不规则的绿色岛状物 (花叶病状) 在老叶上不明显, 但借助透射 光线有的 老 叶 仍 可 见 其 轻 微 的 斑 驳 症 状。 被 侵 染 的 植 株 荚 果 产 量低。 (2) 发病规律 花生条纹病毒通过带毒花生种子越冬, 病害一 般在花生出苗10天后开始发生, 多为种传病苗, 病毒被蚜虫在田 间迅速扩散。 通常病害在花期形成发生高峰; 黄瓜花叶病毒通过带 毒花生种子越冬, 种传花生病苗出土后即表现症状, 病毒被蚜虫传 播, 在田间迅速扩散。 在流行年份花期形成发病高峰。 花生矮化病 毒种传率很低。 花生出苗后, 有翅蚜向花生地迁飞, 同时将病毒从 其他越冬寄主上传入。 病毒均可通过花生种子传播, 带毒种子是条纹病毒病和黄花叶 病毒病的主要初侵染源, 普通花叶病毒病和黄花叶病毒病还可在田 间越冬寄主上存活, 成为来年病害的初侵染源。 在花生生长季节, 前三种病毒均主要靠蚜虫以非持久性方式在田间传播。 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毒源数量、 介体蚜虫数量、 花生品种和 生育期有密切关系。 在存在毒源和感病品种的条件下, 蚜虫发生早 晚和数量是影响病毒病流行的主要因素, 传毒蚜虫发生早、 数量 多、 传毒效率高, 病害就易于流行。 种子带毒率与种子大小成负相 关, 大粒种子带毒率低, 小粒种子带毒率高。 传播病毒的蚜虫主要 是田间活动的有翅蚜。 一般花生苗期降雨少、 气候温和、 干燥, 易 210第四章 花生主要病虫害全程监控技术 导致蚜虫发生早, 数量大, 易引起病害严重流行, 反之则发病轻。 凡是叶蝉大发生年份发病均较重。 地膜春花生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发病, 露地春花生在5月 下旬至6月上中旬发病, 夏花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发病。 花生 出苗后的有翅蚜高峰期是病毒病的侵染高峰期; 有翅蚜高峰期出现 得越早, 蚜株率越高, 蚜量越大, 病株的快速扩散期越早, 发病就 越重。 (3) 防治方法 ① 搞好病害检疫, 禁止从病区调种。 ② 采用无毒或低毒种子 病毒花生种子是病害的主要初侵染 源, 因此选用无毒种子, 可以减少或杜绝毒源, 有效防治病害。 在 病区应淘汰珍珠豆小粒型品种, 选用大粒型品种。 播种无毒种子防 病效果在90%以上。 无毒种子可由无病区或轻病区调入, 或隔离 繁殖。 要选无病田或无病株留种, 无病留种田应与大田花生隔离 100米以上。 ③ 加强田间管理 适期早播可以使花生提早发育, 当蚜虫从 中间寄主向花生田迁飞为害时, 花生已具有一定的抗性。 推广地膜 覆盖种植, 地膜具有一定的驱蚜效果, 可以减轻病毒病的为害; 早 期拔除种传病苗, 及时清除田间和周围杂草, 减少蚜虫来源, 可减 轻病害发生。 ④ 及时治蚜 采用
辛硫磷颗粒剂毒土盖种, 可使花生蚜株率 减少, 每亩用药量0.5千克, 花生出苗后, 要及时检查, 发现蚜虫 及时用40%乐果乳油800倍液, 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 液, 或3.2%氯·苦参乳油1000~1500倍液等喷雾防治, 以杜绝 蚜虫传毒。 选用 5%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第一次喷药每亩 10 克, 加水20~25千克; 第二次喷药每亩15~20克, 加水40千克, 叶 面喷雾, 残效期可达25天左右。 ⑤ 化学防治 苗期喷施病毒钝化剂, 如5%菌毒清水剂200~ 400倍液, 1.5%植病灵1000倍液, 或2%宁南霉素200~250克, 或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300倍液等喷雾防治, 每隔7~10天喷 1次, 连喷3~4次, 均有一定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