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叶斑病分为褐斑病 (见彩图13) 和黑斑病 (见彩图14~ 彩图16) 两种类型, 褐斑病又叫 “早斑病”; 黑斑病又称 “黑疽 病”、 “晚斑病”、 “黑涩病”, 多混合发生于同一植株的同一叶片上, 是我国花生上分布最广、 为害最重的病害之一。 由于此病一般发生 较晚, 多发生在花生生育后期, 并产生严重为害, 往往被误认为是 花生成熟的标志, 而不进行重点防治。 事实上, 叶斑病会使叶片正 面布满斑痕, 使叶片过早脱落, 影响叶片光合效能, 严重影响干物 质积累和荚果饱满、 成熟, 降低产量和品质。 花生叶斑病一般导致 减产10%~20%, 严重时达到40%以上。 (1) 发病症状 两种病害主要为害叶片, 严重时, 也可侵害叶 柄、 托叶和茎秆。 病害始见于花生花期, 在生长中、 后期形成发病 高峰。 褐斑病的发生早于黑斑病。 ① 褐斑病 多发生在叶的正面, 病斑为黄褐色或暗褐色, 圆 形或不规则形, 直径4~10毫米, 以4~6毫米的居多, 病斑的周 围有一清晰的淡黄色晕圈, 似青蛙眼, 叶背颜色较正面为浅, 无黄 色晕圈。 斑面上病症多不明显, 通常仅在叶正面现隐约可见淡色薄 霉层 (病菌分孢梗和分生孢子)。 有时几个病斑连在一起, 在老病 斑上产生灰色霉状物, 排列不规则, 在茎、 叶柄和果针上形成椭圆 形病斑, 暗褐色, 中间稍凹陷。 206第四章 花生主要病虫害全程监控技术 ② 黑斑病 叶片症状与褐斑病难以区别, 发生比褐斑病晚, 故有 “晚斑病” 之称, 病斑小而圆, 直径1~5毫米, 暗褐色或黑 褐色, 病斑边缘较褐斑病整齐, 无黄色晕圈或不明显。 叶背着生许 多黑色颗粒点, 排列成同心轮纹。 在潮湿条件下, 病斑上长一层灰 褐色的霉状物 (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有时几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 不规则的大型斑块, 病叶逐渐枯死脱落。 在叶柄和茎秆上也能产生 椭圆形的黑色病斑, 严重时茎秆变黑枯死。 ③ 异同点 发病初期叶片上均产生黄褐色小斑点, 难以区分。 随着病害发展, 都形成圆形的病斑, 但病斑特征有差别 (见表8)。 表8 花生褐斑病与黑斑病的细微区别 项 目 褐 斑 病 黑 斑 病 病斑大小 病斑稍大,直径1~10毫米 病斑较小,直径1~5毫米 病斑颜色 病斑 颜 色 较 浅, 呈 淡 褐 色 或 褐 色,病斑周围有明显黄色晕圈 病 斑 颜 色 较 深, 呈 深 褐 色 或 黑 色,病斑周围黄色晕圈不明显 霉状物产生部位 在潮湿条件下,病斑正面病健部 交界处产生灰色霉状物 病斑背面产生许多小黑点,呈轮 纹状排列,并有一层灰褐色霉状物 发病严重时, 两种病害在叶片上均产生大量病斑, 病斑相连, 引起叶片枯死脱落; 茎部和叶柄病斑为长椭圆形, 暗褐色, 稍凹 陷, 后期变黑枯死。 (2) 发病规律 花生褐斑病和黑斑病病原菌无性世代属于半知 菌亚门、 丝孢纲、 丝孢目、 暗色孢科、 孢菌属和暗拟捧束梗霉属, 有性世代属于子囊菌亚门、 座囊菌目、 球腔菌属。 两种病害的病害 循环基本相似。 病原菌只侵害花生。 病菌主要以子座、 菌丝和分生 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 也可以子囊腔在病残体内, 或以分生孢子附 着在种壳、 种子上越冬, 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 翌年于适宜条件下 菌丝直接产生的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 病菌生长发育温度范围为10~37℃, 最适温度为25~30℃, 秋季多雨, 气候潮湿, 病害重; 少雨干旱天气病害轻。 花生生长前 期发病轻, 中后期发病重; 幼嫩叶片发病轻, 老叶发病重。 开花前 后开始发生, 早熟和晚熟花生收获前1个月左右发病最重。 褐斑病 207花生优质高产问答 发生较早, 开花前即有发生, 但它常发生在植株下部的衰老叶片 上, 同时产生的孢子数量很少, 所以再侵染的机会较少, 流行较 慢。 黑斑病发生略晚, 一般在开花期或开花后发生, 病斑多在中上 层叶片上, 病斑上的孢子数量很大, 再侵染的机会就多, 因此流行 很快。 两种病害发生高峰均在花生收获前3~20天, 故温度高、 湿 度大, 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 花生连作地菌源增加, 病害加重; 连作年限越长, 病害越重。 土质好、 肥力水平高、 花生长势好的地 块病害轻; 而山坡地沙性强、 肥力低, 花生长势弱, 病害重。 (3) 防治方法 ①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 叶片较厚、 叶色较深的品种病 斑扩展较慢, 气孔直径大的易感病, 反之则抗病。 实施合理轮作, 与甘薯、 玉米、 水稻等作物轮作1~2年均可减少田间菌源, 收到 明显减轻病害的效果, 轮作年限越长, 防病效果越显著。 适期播 种、 合理密植、 施足
基肥等加强田间管理措施, 可促进花生健壮生 长, 提高抗病力, 减轻病害发生。 花生收获后, 及时清除田间残株 病叶, 深耕深埋或用作饲料, 均可减少菌源, 减轻病害。 ② 化学防治 可选用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500倍液, 或1∶2∶200 波 尔 多 液, 或 嘧 啶 核 苷 类 抗 生 素 的 200 倍 液, 或 8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 或50%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 剂2000倍 液, 或 50% 多 菌 灵 可 湿 性 粉 剂 1500~2000 倍 液, 或 40%
三乙膦酸铝300~400倍液, 或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 800倍液, 或5%
甲霜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 或45%
三唑酮· 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 或20%
三唑酮·硫黄悬浮剂 600~800倍液, 或75%
百菌清+70%硫菌灵 (1∶1) 1000~1500 倍液, 或30%氧氯化铜+70%
百菌清 (1∶1) 1000倍液, 或75%
百菌清 +50%咪 鲜 胺 可 湿 性 粉 剂 (1∶1) 1000~1500 倍 液, 或 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 或12.5%
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2克/ 亩, 或20%络氨铜水剂500倍液等喷雾防治。 用50%苯甲·丙环 唑乳油10~20毫升/亩喷雾, 对花生叶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连续施用2次能够理想地控制病害的发生发展, 且在连续阴雨天气 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 208第四章 花生主要病虫害全程监控技术 病害防治指标以5%~10%病叶率, 病情指数3~5时开始第 一次喷药, 以后视病情发展, 相隔10~15天喷一次。 病害重的喷 药2~3次, 可以控制病害发生。 但要注意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杀 菌剂, 以防止耐药性的产生。 每亩喷药量为60~75升。 在第一叶 面喷药时用100毫升药液灌墩, 防治效果最好。 生育后期不要喷施
多菌灵, 以防诱发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