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灰霉病属世界性病害, 比较广泛, 一般危害不很严重, 但 在个别地方由于气候条件适宜也可引起暴发。 主要发生在我国南方 花生产区及北方早熟栽培的拱棚内。 春季如遇长期低温阴雨天气, 引起此病广泛流行, 可给花生生产带来很大损失。 该病发生在花生 生长前期, 造成烂顶死苗, 缺株断垄; 后期轻病株虽能恢复生长, 但其生长势弱, 植株大小不一, 病株开花迟, 落针结果迟, 成熟不 一致, 最后影响荚果数量和种子饱满度。 病株比健株的总分枝数和 有效分枝数均减少, 第一、 二对侧枝发育不良或部分枯死, 花少 果少。 (1) 发病症状 病菌侵染花生叶片、 托叶、 茎和荚果, 尤其以 植株顶部、 顶下第二、 三复叶及幼茎中上部最易感病。 ① 叶片发病 被害部初期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水渍状病斑, 似开水烫过一样。 天气潮湿时, 病部迅速扩大, 变褐色, 呈软腐 病, 表面密生灰色的霉 (病菌分生孢子梗、 分生孢子和菌丝体), 最后导致地上部局部或全株腐烂死亡。 如遇天气转晴和高温、 低湿 的条件, 仅上部死亡的病株还可能恢复生长, 下部可能抽出新的侧 枝, 许多轻病株都可能恢复生长。 天气干燥时, 叶片上的病斑近圆 形, 淡褐色, 直径2~8毫米。 ② 茎基部和地下部荚果发病 变褐腐烂, 发病部位产生大量 黑色菌核。 在适宜的气温条件下, 病菌迅速侵染植株所有部位, 造 成全株或部分枝条枯死。 (2) 发病规律 病原菌无性世代为灰
葡萄孢菌, 属半知菌亚 门、 葡萄孢属真菌, 有性世代属子囊菌亚门、 葡萄核盘属富氏葡萄 核盘菌。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或病株残体中越冬。 第二年菌核萌发, 长出菌丝、 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随气流和风雨传播。 病害发生适宜气温在20℃ 以下, 长期低温阴雨有利于病害流 行, 当气温回升时, 病害停止发展。 南方多发生于早春2~4月间 201花生优质高产问答 的春花生幼苗期, 这期间如遇长时间多雨多雾天气, 植株生长又衰 弱, 本病易发生流行。 沙质土较冲积土的发病重, 单施
氮肥较增施
钾肥的发病重, 播后出土慢的较出土快的植株发病重。 品种间抗性 有差异。 水田花生由于湿度大, 病害发生早, 发生重。 (3) 防治方法 ①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高产良种。 适时播种, 注意播种不要 过早。 整治排灌系统, 提高植地防涝抗旱能力, 遇低温阴雨天气应 做好开沟排水, 降低田间湿度。 配方施肥, 避免偏施过施
氮肥, 适 时喷施叶面营养剂。 天晴后及时追肥, 促进病株恢复生长。 精细整 土, 提高播种质量, 创造有利于幼苗出土的土壤条件。 根据当地早 春天气特点掌握适期早播。 ② 化学防治 在常发病区, 应于花生齐苗后最迟于病害刚露 头时及时喷药预防控病。 可选用 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 1500~ 2000倍液, 或50%
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40%三唑 酮·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胶体硫100倍液、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喷雾防治, 每7~10天喷药一次, 前密后疏, 交替喷药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