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叶片正面产生5毫米左右的淡绿色小鼓泡, 随后鼓泡数量增 加, 背面极少发生, 这是黄瓜泡泡病, 有 人 形 容 其 为 “疥 蛤 蟆 皮” 样, 主要发生在越冬及早春大棚、 温室里, 为生理性病害, 应与细菌 性病害相区别。 发生时, 叶面凹凸不平, 凹陷处呈白毯状, 刮之无 附生物。 叶片凸起部位不产生病原物, 泡顶部初呈褪绿色, 逐渐变 54 瓜类蔬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问答淡黄色、 灰白 色 或 黄 褐 色。 有 时 隆 起 的 泡 泡 顶 部 出 现 水 浸 样 斑 点 (生理充水)。 (1) 发生原因 ① 形成机理 泡泡病一般看作是黄瓜光合产物在叶片淀积的结 果, 与低温、 光照少有关。 黄瓜光合作用制造的产物, 白天一般只能 从叶片中运转出去15%~20%, 剩余80%~85%需在前半夜运转分 配到生长点、 果实和根等部位。 光合产物的运转速度与温度关系密切: 从叶片中全部运转分配完 成, 在温度20℃时需要2小时, 18℃需要4小时, 16℃需要6小时, 16℃以下运转很慢, 甚至停止运转。 如果温室的保温性能差, 包括春 大棚傍晚收风晚, 前半夜温度低, 不能满足光合产物运转需要, 就要 一部分或全部遗留在叶片中, 称为淀积。 如此逐日在叶片中淀积, 就 会使叶脉间的叶肉出现隆起。 ② 流行规律 黄瓜生长前期温度低, 阴雨天气持续时间长, 光 照弱, 开春后, 天气突然转晴, 温度上升快, 日照充足, 浇水数量加 大, 容易诱发泡泡病。 此外, 也与品种抗性、 环境条件有关, 对低 温、 光照少不适应的品种易发生此病。 (2) 防止方法 ① 选择抗低温、 耐寡照、 弱光品种。 ② 加强增温、 保温措施, 下午当棚内气温降到20℃ 左右就要覆 盖草苫或收风保温, 地温保持在15~18℃, 防止低温冷冻。 ③ 选用无滴膜, 经常对棚室上的塑料膜、 玻璃清尘, 必要时可 人工补光和施用二氧化碳。 ④ 合理灌水。 阴天低温不应减少灌水, 晴天升温避免浇大水。 灌水应避免大起大落。 一般灌水时间应选在晴天上午进行。 ⑤ 加强栽培管理, 提高植株抗逆性。 ⑥ 黄瓜定植时增施底肥, 注重多种元素配合, 根据气温变化, 适时保温、 增温。 及时防治病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