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4 16:01 作者:李先生
玉米耕葵粉蚧若虫和雌成虫群集于土壤表层玉米幼苗根际周围,刺吸玉米植株汁液,以4~6叶期为害最重,茎基部和根部被害后呈黑褐色,严重时茎基部腐烂,根茎变粗呈畸形,气生根不发达。
被害植株细弱矮小,叶片由下而上变黄干枯。后期玉米耕葵粉蚧则群集于穗位以下叶鞘发生为害,严重时叶片出现干枯。
①玉米、小麦收获后翻耕灭茬,注意将根茬携出田外集中烧毁。
②及时中耕除草,尤其要注意清除禾本科杂草,可减少寄主,减少虫源。
③进行合理轮作,在此虫发生重的地区改种马铃薯、大豆和棉花等非禾本科作物。
④加强受害田水肥管理,喷施玉米专用叶面肥或尿素+磷酸二氢钾,及时浇水以提高植株自我恢复能力。
于2龄前为防治该虫的最佳时期,2龄后若虫体表覆盖一层蜡粉,耐药性较强,防治效果较差具体防治方法可选用种子包衣或拌种:
用70%噻虫嗪(锐胜)种衣剂直接包衣或用50%辛硫磷乳油拌种。或者选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灌根。
玉米耕葵粉蚧属同翅目、粉蚧科、粉蚧属,分布在辽宁、河北、山东等省,是我国玉米上出现的新害虫。
玉米耕葵粉蚧雌成虫红褐色,触角8节,末节长于其余各节,喙短,足发达,身覆白色蜡粉;雄成虫较小,深褐色,触角10节,前翅白色透明,后翅退化成平衡棒。若虫共2龄,1龄若虫橘黄色,无蜡粉,爬行速度较快;2龄若虫体表出现白色蜡粉,行动迟缓。
玉米耕葵粉蚧以卵在卵囊中附着在田间遗留的玉米病残体上越冬,1年发生3代,第一代在小麦上发生为害,第二代在6月中旬孵化后转向玉米。
该虫不喜高温,喜欢在清晨或傍晚活动,聚集在玉米根茎部取食。小麦和玉米套种的田块、免耕田块、管理粗放和杂草丛生的阳块发生较为严重。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