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4 15:21 作者:李先生
玉米灰斑病发生在玉米生长中后期,由植株下部叶片逐步向上部叶片扩展,常导致叶片产生大量病斑而枯死,造成产量损失可达10%。
灰斑病是我国北方玉米产区发生的一种重要的叶斑类病害,目前已扩展到河北等玉米产区并造成严重为害。
玉米灰斑病的病原菌的为半知菌类的玉米尾孢或玉蜀黍尾孢菌。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10℃~35℃,以20℃~25℃最快,孢子萌发最适温度20℃~30℃,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ph值6~8,但在相对湿度80%以上孢子才能萌发。
温暖高湿或叶片上有水滴是其生长发育的最佳环境条件。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株残体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越冬菌源在次年7~8月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田间玉米植株叶片上进行侵染。以后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不断扩展蔓延。
不同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如丹605、掖单13等和田间积累病原菌数量是造成灰斑病发生和流行的关键因素。
由于病残体上的病原菌可存活半年以上,而埋在土中的病原菌则很快失去生命活力,因此耕种帮建议田间遗留病残体多,且不进行清除和翻埋,发病就重。
同时,温暖湿润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和发展,因而7月的高降雨量、高相对湿度和适宜温度条件,促使该病发生比较早,而8~9月份的高湿和适温又有利于病害的发展。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