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植物的种子在母株上成熟后,种胚已有了器官的分化 (有胚根、胚芽和子叶之分),并贮存了萌发时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只要求有适当的温度、氧气和水分即可发芽。 而天麻种子则不同, 一是种胚没有分化,二是没有贮存种子萌发时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萌发时不仅要求有适当的温度、氧气和水分,还需要一些真菌为其 提供营养物质。 能为天麻种子萌发提供营养的真菌称为天麻种子 萌发菌,简称萌发菌。 天麻种子播撒在带萌发菌的潮湿树叶上后,吸收水分发胀,种 胚细胞被活化,同时种子表面被萌发菌侵染。 当侵染在种子表面 的萌发菌穿过种皮进入种子内部后,便可侵染种胚的感菌组织。 感菌细胞因萌发菌的侵染而获得的营养可输送到分生组织,分生 组织在获得营养后便开始细胞分裂。 在营养供应良好的情况下, 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极为迅速和频繁,数日后即可增大为原有体 积的数十倍;感菌组织的细胞分裂相对分生组织细胞的分裂要慢 些,数日后仅增大为原有体积的数倍。 随着细胞的不断分裂,种胚 前端逐渐膨大,最后破种皮而出,长出幼小的原球茎(在植物学 上,兰科植物种子萌发后形成的茎都近乎球形,天麻也是如此,都 称为原球茎)。 随着原球茎的生长,感菌面积逐渐扩大,被萌发菌 侵染的部位也就越来越宽,原球茎的生长速度也就越来越快,很快 变成肥嫩的原球茎。 随着原球茎进一步生长,其前端分生组织处 可直接分化出营繁茎(第一期)主枝, 通常为 1 ~ 2 个,偶尔也有 3 ·30· 个的。 在营繁茎主枝的生长过程中,其侧芽处可分化出侧枝,侧枝 上还可分化出分枝,最后在每一个枝的顶端形成一个球茎,这些球 茎即为第一期天麻(也称有性繁殖零代种)。 从种子播种至第一 期天麻的形成一般在播种当年完成,所以一颗种子萌发后当年有 可能形成许多个第一期天麻。 当第一期天麻发育成熟,不再需要 养分时,便逐渐脱离母体(营繁茎)成为独立的个体,此时,原球茎 和它所萌发的营繁茎也因完成其使命腐烂消亡。 第一期天麻的营养来源不同于原球茎,在形成过程中不能同 化萌发菌获得营养。 同时,在其生命的旺盛时期,细胞内含有较多 的具抗菌作用的酚性化合物,能抵抗蜜环菌菌索的入侵,所以形成 的当年也不能利用蜜环菌作为营养。 其营养完全由原球茎和营繁 茎供给,而在原球茎细胞分裂期间,或者说第一期天麻形成过程 中,需要大量的营养供应,此时,对于天麻不断增加的“食量” 来 说,萌发菌提供的营养已是微不足道的了,所以,仅靠萌发菌作为 营养来源,已远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要使原球茎正常生长 发育形成第一期天麻,还需要有蜜环菌的参与,利用蜜环菌作为营 养来源。 如果没有蜜环菌,单靠萌发菌供给有限的营养,长出的营 繁茎瘦弱,形成的第一期天麻一般也是微小无效的,所以天麻有性 繁殖必须两种菌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如果萌发菌与蜜环菌均具备,而且营繁茎接菌较早,营养丰 富,形成的营繁茎短、粗、分枝多,第一期天麻密集而大;反之,营繁 茎接菌少或晚,营养不良,形成的营繁茎细而长,其顶端的第一期 天麻很小,难以存活。 所以,第一期天麻的大小、形状和数量主要 取决于播种时间的早晚和营繁茎接菌(萌发菌、蜜环菌)数量。 通 常第一期天麻主要是米麻,但若提早播种,“两菌” (萌发菌、蜜环 菌)集中、丰富,也可以形成部分白麻。 在低海拔地区,由于温度较高,天麻种子成熟早,播种早,发芽 早,形成原球茎后仍有合适的温度和足够的时间使分生组织进行 ·31· 细胞分离,所以,播种当年便可形成第一期天麻并可长到 3 厘米以 上的长度;而高海拔地区由于温度较低,天麻种子成熟晚,播种晚, 发芽晚,没有合适的温度和足够的时间使分生组织进行细胞分离, 所以,播种当年原球茎分生组织很少有细胞分裂的情况出现,即使 进行了细胞分裂,形成的第一期天麻也比较小。 因此,在生产上可 设法通过人工加温,使箭麻提前开花、收籽,提前播种,延长生长 期,提高秋后白麻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