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烂秧可分为烂种、烂芽和死苗。 (1)烂种 主要指稻谷播种后种胚变黑、发臭,甚至 腐烂不发芽的现象。 (2)烂芽 指萌动发芽至转青期间芽、根死亡的现 象,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 可分为生理性烂芽和侵染性 烂芽。 ①生理性烂芽 常见的有:淤籽(播种过深,芽鞘不能 伸长而腐烂)、露籽(种子露于土表,根不能插入土中而萎 蔫干枯)、跷脚(种根不入土而上跷干枯)、倒芽(只长芽不 长根,芽鞘 与 鞘 叶 徒 长, 头 重 脚 轻, 倒 于 土 面 或 浮 于 水 面)、钓鱼 钩 (根、 芽 生 长 不 良, 黄 褐 色, 卷 曲, 呈 现 鱼 钩 状)、黑根(根芽受到毒害,呈“鸡爪状”,种根和次生根发 黑腐烂)。 ②侵染性烂芽 绵腐型烂芽:在低温高湿条件下易发 病。 多见于早稻水育秧田。 初在幼芽、幼根基部颖壳裂 缝处出现乳白色胶状物,随后向四周长出白色呈放射状 的絮状物,并因氧化铁沉积或藻类、污泥黏附而呈土褐色 或绿褐色,幼芽黄褐枯死,俗称“水
杨梅”。 受害稻种内部 腐烂,不能成苗,或成苗不久就枯死。 在秧田中,此种烂 秧多先呈星点状分布、面积如碗口大小的烂秧中心,随着 发病中心的扩大和相互连合,才出现连片烂秧死苗的严 重情况。 立枯型烂芽:初在根芽基部有水浸状淡褐斑,随后长 出绵毛状白色菌丝(也有的长出白色或淡粉红霉状物), 幼芽基部缢缩,易拔断,幼根变褐腐烂。 开始零星发生, 后成簇、成片死亡。 (3)死苗 指第一叶展开后的幼苗死亡。 多发生于 2~3叶期。 分青枯型、黄枯型和立枯型三种。 ①青枯型 叶尖不吐水,心叶萎蔫纵卷呈筒状,下 叶随后萎蔫筒卷,幼苗污绿色,枯死,俗称“卷心死”,病根 色暗,根毛稀少。 ②黄枯型 死苗从下部叶片开始,从叶尖向叶基 逐渐变黄,再由下部叶片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最后茎基 部软化变褐,幼苗黄褐色枯死,俗称“剥皮死”。 ③立枯型 出苗前后幼芽或幼根变褐且扭曲终致 腐烂。 秧苗2~3叶期,先是根部白色变暗,渐出现黄褐 色坏死斑,茎基部变褐、软化腐烂,叶片先停止吐水,接着 心叶萎蔫卷缩下垂,全株黄褐枯死或垂立青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