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后移栽培是适用于强筋小麦和中筋小麦高产、 优质、 高效 相结合、 生态效应好的栽培技术, 是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措施和富有 特点的常规技术的优化组合, 形成一个全新的栽培技术体系。 在冬小麦高产栽培中,
氮肥的运筹一般分为两次, 第一次为小 麦播种前随耕地将一部分
氮肥耕翻于地下, 称为
基肥; 第二次为结 合春季浇水进行的春季追肥。 传统小麦栽培,
基肥一般占60%~ 70%, 追肥占30%~40%; 追肥时间一般在返青期至起身期。 还 有的在小麦越冬前浇冬水时增加一次追肥。 上述施肥时间和
基肥与 追肥比例使氮素
肥料重施在小麦生育前期, 在高产田中, 会造成麦 田群体过大, 无效分蘖增多, 小麦生育中期田间郁蔽, 后期易早衰 与倒伏, 影响产量和品质,
氮肥利用效率低。
氮肥后移技术将氮素
化肥的
基肥比例减少为50%, 追肥比例 增加至50%, 土壤肥力高的麦田
基肥比例为30%~50%, 追肥比 例为50%~70%; 同时将春季追肥时间后移, 一般后移至拔节期, 土壤肥力高的地块采用分蘖成穗率高的品种可移至拔节期至旗叶露 尖时。 这一技术, 可以有效地控制无效分蘖过多增生, 塑造旗叶和 倒2叶健挺的株型, 使单位土地面积容纳较多穗数, 形成开花后光 合产物积累多, 向籽粒分配比例大的合理群体结构; 能够促进根系 下扎, 提高土壤深层根系比重, 提高生育后期的根系活力, 有利于 延缓衰老, 提高粒重; 能够控制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的植株生 长, 有利于干物质的稳健积累, 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消耗, 促进单株 个体健壮, 有利于小穗小花发育, 增加穗粒数; 能够促进开花后光 合产物的积累和光合产物向产品器官动转, 有利于提高生物产量和 经济系数, 显著提高籽粒产量。 能够提高籽粒中清蛋白、 球蛋白、 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的含量, 提高籽粒中谷蛋白大聚合体的含量, 改善小麦的品质。 实践表明,
氮肥后移技术对小麦产量、 品质、 效益和环境的效 应有如下几点。 ①
氮肥后移 可 显 著 提 高 小 麦 的 籽 粒 产 量, 较 传 统 施 肥 增 产 10%~15%。 ②
氮肥后移可明显改善小麦的籽粒品质。
氮肥后移不仅可以 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 还能延长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 稳定时间, 最终显著改善强筋小麦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 ③
氮肥后移减少了
氮肥的损失, 提高
氮肥利用率10%以上, 减少了氮素对环境的污染。 这套技术适用于北纬35°~38°的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 包 括河南中北部、 山东与河北大部、 山西与陕西、 新疆等地有水浇条 件和肥力较好的强筋、 中筋小麦生产, 能创造出大面积麦田获得亩 产500千克高产, 小面积实现600千克以上的超高产, 同时提高强 筋小麦的品质及其稳定性, 有利于土壤肥力逐渐提高和农业可持续 发展。 晚茬田和群体不足的麦田不宜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