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化学除草 由于少 (免) 耕种麦, 在土壤表层保留了较多 的杂草种子, 田间杂草基数大。 危害最重的是看麦娘、 猪殃殃、 大 巢菜、 牛繁缕、 婆婆纳、 野燕麦等, 约占麦田杂草发生量的80% 以上。 杂草不仅与小麦争夺土壤中水分、 养分与光照; 而且是麦田 病菌和害虫的中间寄主, 增加了麦田病虫害的繁殖与传播, 直接影 响小麦产量与品质。 防治以日本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田块, 3叶期每亩用6.9%精 唑禾草灵 (骠马) 浓乳剂40~50毫升, 兑 水30千克均匀喷雾, 以普通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田块, 在 小麦播种后, 每亩及时用60%丁草胺乳油100~150毫升, 兑水40 千克均匀喷雾。 混生杂草在小麦2叶1心期用磺酰脲类
除草剂防 除。 以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 以次年3月上旬每亩用75%
苯磺隆 干悬浮剂1~1.5克, 兑水80千克均匀喷雾。 野燕麦在3月上旬用 6.9%精 唑禾草灵浓乳剂50毫升, 兑水30千克喷雾, 有良好的 防除效果。 此外, 清除麦田四周的杂草, 施用的厩肥和堆肥必须经过高温 腐熟杀死混入的杂草种子; 适当的轮耕和轮作换茬, 使伴生性杂草 失去优越的生长环境, 均可达到抑制和消灭杂草的目的。 (2) 合理施肥 (少) 免耕小麦前期吸收氮、 磷量高于常规耕 翻麦, 有利于早发壮苗, 而生育中后期氮、 磷吸收量明显低于常规 耕翻麦, 易发生早衰。 因此, 施肥技术要求在施足
基肥的基础上, 早施苗肥促早发, 中期适当控制保稳长, 适时、 适量施拔节肥以防 早衰。 同时, 要针对近些年在麦田偏施氮、
磷肥而有机肥及
钾肥施 入较少的情况, 增施有机肥和补充
钾肥。 生产实践证明, 稻茬麦田 土壤质地黏重, 通透性及保水肥性能差, 唯有通过增施有机肥及补 充
钾肥措施才能达到改善土壤性状、 平衡土壤养分与提高小麦产量 的双重目的。 ① 施足
基肥, 增施有机肥和磷、
钾肥 氮素基苗肥与拔节、 孕穗肥的施用比例为: 强筋小麦约为1∶ (0.6~0.8) ∶ (0.6~ 0.8), 中筋小麦约为1∶ (0.5~0.6) ∶ (0.5~0.6), 弱筋小麦 约为1∶0.5∶0.5。 磷、
钾肥50% (强、 中筋小麦) 或70% (弱 筋小麦) 作为
基肥施用, 其余部分以
复合肥等形式作为返青拔节肥 施用。 ② 早施壮蘖肥 (平衡接力肥)
基肥不足的麦田和基本苗不 足的田块, 需在3叶期前后使用壮蘖肥, 促使麦苗早分蘖, 早发 根, 形成冬前壮苗或根据苗情作为平衡接力肥施用, 一般用肥量占 总施肥量的10%左右。 ③ 因苗适时施好拔节孕穗肥 弱筋小麦拔节孕穗期可在麦苗 倒3叶初一次性施用, 中、 强筋小麦拔节孕穗肥可在麦苗倒3叶与 倒1叶期分两次施用。 无论何种类型小麦, 如果群体偏小, 个体生 长偏差, 叶色褪淡较早, 拔节肥要适当早施。 (3) 播后开沟和覆盖 做好稻茬麦播后田面覆盖是少 (免) 耕 栽培技术的重要配套措施, 主要采取沟泥覆盖和秸秆还田覆盖。 ① 麦田开沟覆土 稻茬少 (免) 耕麦田开沟覆土, 有利于保 墒出苗, 是争取全苗、 齐苗和排水降渍培育壮苗的关键措施之一。 覆土厚度以3厘米左右为宜。 开沟覆土的方法: 人工作业挖墒沟取 土覆盖, 要求薄片取泥, 均匀覆盖, 并将泥土拍碎, 沟深度达到 25~30厘米, 一边开沟, 一边将土打碎抛向两边, 覆盖畦面。 ② 秸秆还田覆盖 这种方法可以培肥地力, 减少水土流失, 是麦田有机
肥料的主要来源。 秸秆还田覆盖还可以减少杂草萌发基 数, 减轻杂草危害。 稻茬少、 免耕麦田以利用水稻秸秆还田为主, 每亩使用量100~150千克, 将整齐的稻草依次均匀铺盖, 疏密有 度, 疏不裸露土壤, 密不厚遮阳光。 如用乱草覆盖, 也要做到均 匀、 适量、 疏密适度。 覆盖秸秆以后, 应当及时开沟取土, 压在秸 秆之上, 以提高覆盖效果。 (4) 病虫害防治 少 (免) 耕麦田由于稻茬桩未能耕翻入土,
农家肥施于较浅耕层, 因而田间稻桩、 杂草及未腐熟的粪肥中均含 有大量各种病原体及虫卵。 在温度、 湿度条件适宜时, 侵染危害小 麦的程度要重于耕翻麦田; 加上少 (免) 耕麦田早发优势强, 郁闭 封行早, 田间湿度大, 有利于中后期的纹枯病、 白粉病、 赤霉病和 蚜虫、 黏虫的发生和蔓延。 因此, 对少 (免) 耕麦田病虫害的防治 要格外重视, 及时作好田间调查测报, 备好药械、
农药。 也要注意 清除麦田四周杂草, 减少中间寄主, 并及早用药剂防治。 (5) 排涝防渍与抗旱 提高麦田排水和渗漏能力, 培育分布深 广、 活力旺盛根系, 是南方稻茬麦高产、 稳产的重要技术环节。 小 麦从抽穗到成熟约需水150毫米, 南方稻茬麦区这阶段的降水量显 著超过小麦的生理需水量, 由于土壤水分过多, 供氧不足, 因而引 起根系早衰。 所以要加强麦田 “一套沟” 的管理, 稻茬麦田开沟要 “三沟” 配套: 畦沟、 腰沟、 围沟逐级加深, 沟沟相通, 主沟通河。 高产麦田: 畦沟25~30厘米深, 腰沟35~40厘米深, 围沟 45~50厘米深, 沟宽20厘米, 以排水、 增加耕作层透气孔。 近年 推广土层35~40厘米深处机械打鼠洞, 或铺设砖制暗沟以及塑料 波纹暗管, 均有良好的降湿排水增产效果。 麦田防渍措施除开好一 套沟外, 还必须降低麦田的地下水位深度, 其控制深度为: 苗期 50厘米, 分蘖越冬期50~70厘米, 拔节期80~100厘米, 抽穗后 100厘米以下。 南方麦区, 少数年份会出现秋播时遇到严重干旱, 当土壤水分 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时, 应及时浇水抗旱或沟灌窨水, 抗旱催 苗, 切忌大水漫灌。 (6) 防冻及冻害的补救 大面积生产上少 (免) 耕麦冻害原因 主要有三类: 一是过早播种, 播期明显早于小麦最佳播期, 造成冬 前生育进程快, 抗寒性下降; 二是管理粗放, 分蘖节裸露, 缺少覆 盖, 或覆盖过浅, 生长中心受低温胁迫概率大, 冻害重; 三是稻田 套播麦, 如果共生期掌握不好, 共生期过长, 麦苗过弱或生长不良 弱苗、 群体过大旺苗, 抗冻性弱。 预防冻害, 除了选择抗寒、 抗冻性强的品种外, 特别要强调适 期播种, 开沟覆土, 精培精管。 此外, 在生产上采用
多效唑化控和 适度镇压, 不仅可以提高抗冻害能力, 而且还能促进遭冻害的麦苗 恢复生长。 一旦出现冻害, 应充分利用麦苗冻害后的恢复能力, 及时诊 断, 因苗提出对策。 一是要在低温后2~3天调查幼穗受冻的程度; 二是对茎蘖受冻死亡率超过10%以上的麦田要及时追施恢复肥。 一般茎蘖受冻死亡率在10%~30%的麦田, 可每亩追施
尿素5千 克, 超过30%的麦田茎蘖受冻死亡率每增加10个百分点, 需增加
尿素2~3千克, 上限值也不宜超过每亩15千克, 可以争取受冻轻 的分蘖和后长出的高节位分蘖成穗, 减少产量损失。 (7) 防止早衰 除了增加中、 后期的
肥料外, 结合病虫防治, 采用强力增产素、 丰产灵等农作物生化制剂进行药肥 (剂) 混喷, 可以在根系活力下降的情况下, 促进叶面吸收与转化, 保持与延长 功能叶的功能期, 调理营养, 活熟到老, 同时还有防止干热风和高 温逼熟的作用, 增粒、 增重。 (8) 防止倒伏 少 (免) 耕麦播种期、 播量若控制不严, 易群 体过大、 植株郁蔽、 茎秆细弱而导致后期倒伏, 严重影响产量与品 质。 针对性的防倒措施: 一是对冬春长势旺的田块, 及时进行镇 压; 二是在前期未用
多效唑情况下, 于麦苗的倒5叶末至倒4叶 初, 各亩用15%
多效唑可湿性粉剂50~70克喷施, 有利于控上促 下, 控旺促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