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柑草,中药名。为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蜜柑草PhyllanthusussuriensisRupr.etMaxim.[PhyllanthusmatsumuraeHayata]的全草。植物蜜柑草,分布于东北及河北、陕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西、贵州等地。具有清热利湿,清肝明目之功效。主治黄疸,痢疾,泄泻,水肿,淋病,小儿疳积,目赤肿痛,痔疮,毒蛇咬伤。
功能
清热利湿,清肝明目。
主治
黄疸,痢疾,泄泻,水肿,淋病,小儿疳积,目赤肿痛,痔疮,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鲜草捣敷。
相关论述
1、《贵州草药》:“清热,利湿、治外痔,吐血,痢疾。”
2、《陕西中草药》:“主治黄疸型肝炎,淋病,小便失禁。”
相关配伍
1、治黄疸型肝炎,鱼眼草30g,茵陈60g。水煎服。(《陕西中草药》)
2、治痢疾、肠炎,蜜柑草30g。水煎服。(《湖北中草药志》)
3、治尿路感染、淋沥涩痛,蜜柑草、车前草、滑石各15g。水煎服。(《湖北中草药志》)
4、治小儿疳积,夜多大便,(蜜柑草)全株与猪肝、夜明砂煲服。(《广西民族药简编》)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备用。
药材性状
药材性状:全草长15-60cm;茎无毛,分枝细长。叶2列,互生,条形或披针形,长8-20mm,宽2-5mm,顶端尖,基部近圆形,具短柄,托叶小。花小,单性,雌雄同株;无花瓣,腋生。蒴果圆形,具细柄下垂,直径约2mm,表面平滑。气微,味苦、涩。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