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灌水技术, 必须使灌溉田块受水均匀, 不产生地面流 失、 深层渗漏及土壤结构破坏等情况, 从而达到合理而经济用水的 目的。 小麦灌水方法主要有畦灌、 沟灌和喷灌。 (1) 畦灌 在平整土地基础上, 修筑土埂, 将麦田分隔成若干 个长方形或方形小畦。 灌水时, 引水入畦, 水在田面上以连续水层 沿畦田坡度方向移动, 湿润土层。 一般畦面坡度以0.1%~0.3% 最为适宜。 畦田规格主要取决于水源、 土壤性质、 地面坡度等。 土 壤透水性强、 地面坡度小、 土地不够平整时, 畦宜短。 反之, 则可 稍长。 渠灌区水量较大, 畦长以30~70米, 畦宽2~4米为宜; 井 灌区水量较小, 一般畦长20~30米, 宽1.0~1.5米。 畦埂高度一 般25~30厘米, 底宽30~35厘米。 为了使灌水均匀, 还应控制入 畦流量 (即流入畦内的水量, 一般以每秒若干升表示), 也可用单 宽流量 (即每米畦宽所通过的流量) 表示, 灌时掌握好适宜流量非 常重要, 采取适宜的流量, 才可以做到地表不冲刷, 畦面首尾受水 均匀, 根系活动层内土壤湿度相近。 单宽流量过大时, 水在畦内流 动过快, 容易发生上冲下淤, 畦首受水不足, 畦尾渗水量偏大, 灌 水不均的现象; 流量过小, 会出现畦首渗水深, 畦层渗水浅, 甚至 出现计划水量浇定, 畦尾仍灌不上水的现象。 一般在地面坡度为 0.3%的黏土或壤土地, 畦长40~50米的情况下, 单宽流量为3~ 4升/秒即可。 一般沙土地入畦流量可大些。 畦灌还须注意改畦时 间。 坡度小及初浇麦田, 单宽流量可稍大些。 当水即将流到畦尾 时, 改浇下一畦, 以便在改畦后水仍可流到畦层。 如果麦田土壤紧 实或坡度较大, 则单宽流量可以小些, 当水流到畦长的七八成时, 即可改畦。 如此既可使水浇到畦尾, 又可避免积水浸出畦外。 (2) 沟灌 常用于地势较平的平原地区及稻麦两熟地区。 采取 沟灌遇旱既能灌水, 遇涝又可利用沟来排水。 稻麦两熟区的沟灌是 利用畦沟或垄沟引水灌溉。 水集中在沟内借毛细管作用向两侧浸 润, 这种方法不仅比畦灌省水, 而且可减少表土板结。 沟灌须在每 块田的四周开挖输水沟, 灌水沟与输水沟垂直, 输水沟稍深于灌水 沟, 便于排水。 (3) 喷灌 即喷洒灌溉, 它是借助一套专门设备 (如动力、 水 泵、 输水管和喷头等), 将水喷到空中, 散成细小的水滴, 均匀地 落在田间, 如同降雨对小麦进行灌溉。 ① 主要优点 省水, 喷灌基本上不产生深层渗漏和地面径流, 灌水比较均匀, 一般较地面灌溉可节约水量30%~50%, 不仅节 约了灌溉用水, 且可扩大灌溉面积; 喷洒水点小, 很少破坏土壤结 构; 不必修埂打畦, 可以减少渠道占地面积, 提高土地利用率, 在 地形不太平整的地区或坡地丘陵山区或水源不足地区, 更能发挥其 优越性。 ② 主要缺点 喷灌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易受风力影响, 一般 在3~4级以上大风时, 灌溉均匀度降低; 空气湿度过低时, 水滴 未落到地面之前, 在空中的蒸发损失较大; 只有表土湿润, 深层土 壤湿润不够, 影响小麦根系深扎, 难以抗御严重干旱; 在高产田后 期喷灌时, 容易造成倒伏。 在具体运用时, 要注意克服这些缺点。 ③ 喷灌方式 喷灌有固定、 半固定和移动三种形式。 固定式 喷灌设备投资高, 但操作方便, 灌溉效率高; 半固定式是动力、 水 泵和干管固定, 喷头和支管可以移动, 设备投资比固定式少; 移动 式喷灌机设备简单, 使用灵活, 投资少, 但管理的劳动强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