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立排水系统 “小麦收不收, 重在一套沟”。 开挖完善 田间套沟, 田内采用明沟与暗沟 (或暗管、 暗洞) 相结合的办法, 排明水降暗渍, 千方百计减少耕作层滞水是防止小麦湿害的主攻目 标。 对长期失修的深沟大渠要进行淤泥疏通, 降低地下水位, 以利 冬春雨水过多时的排渍, 做到田水进沟畅通无阻。 (2) 田内开好 “三沟” 在田间排水系统健全的基础上, 整地 播种阶段要做好田内 “三沟” (畦沟、 腰沟、 围沟) 的开挖工作, 做到深沟高厢, “三沟” 相联配套, 沟渠相通, 利于排除 “三水”。 起沟的方式要因地制宜, 本着畦沟浅、 围沟深的原则, 一般 “三 沟” 宽40厘米, 畦沟深25 厘米, 腰沟深30 厘米, 围沟深35 厘 米。 地下水位高的麦田 “三沟” 深度要相应增加。 畦沟的多少及畦 宽要本着有利于排涝和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原则来确定, 低洼易涝田 及山区冲田畦宽4米, 平畈稻田5米, 河湾地和旱地6.7米, 岗地 8.3米, 尽量 使 土 地 利 用 率 稻 茬 麦 田 达 到 90% 以 上, 旱 地 达 到 95%以上。 为了提高播种质量保证全苗, 一般先起沟后播种, 播种 后及时清沟。 如果播种后起沟, 沟土要及时撒开, 以防覆土过厚影 响出苗。 出苗以后, 在降雨或农事操作后及时清理田沟, 保证沟内 无积泥、 无积水, 沟沟相通, 明水 (地面水) 能排, 暗渍 (潜层 水、 地下水) 自 落。 保 持 适 宜 的 墒 情, 使 土 壤 含 水 量 达 20% ~ 22%, 同时能有效降低田间大气的相对湿度, 减轻病害发生, 促进 小麦正常生长。 这些措施不仅可以减轻湿 (渍) 害, 而且能够减轻 小麦白粉病、 纹枯病和赤霉病及草害。 (3) 选用抗湿 (渍) 性品种 不同小麦品种间耐湿性差异较 大, 有些品种在土壤水分过多, 氧气不足时, 根系仍能正常生长, 表现出对缺氧较强的忍耐能力或对氧气需求量较少; 有些品种在缺 氧老根衰亡时, 容易萌发较多的新根, 能很快恢复正常生长; 有些 品种根系长期处于还原物质的毒害之下仍有较强的活力, 表现出较 强的耐湿性。 因此, 选用耐湿性较强的品种, 增强小麦本身的抗湿 性能, 是防御渍害的有效措施。 (4) 熟化土壤 前茬作物应以早熟品种为主, 收割后要及时翻 耕晒垡, 切断土壤毛细管, 阻止地下水向上输送, 增加土壤透气 性, 为微生物繁殖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促进土壤熟化。 有条件的 地方夏季作物可实行水旱轮作, 如水稻改种旱地作物, 达到改土培 肥、 改善土壤环境的目的, 减轻或消除渍害。 (5) 适度深耕 深耕能破除坚实的犁底层, 促进耕作层水分下 渗, 降低潜层水, 加厚活土层, 扩大作物根系的生长范围。 深耕应 掌握熟土在上、 生土在下、 不乱土层的原则, 做到逐年加深, 一般 使耕作层深度达到23~33厘米。 严防滥耕滥耙, 破坏土壤结构, 并且与施肥、 排水、 精耕细作、 平整土地相结合, 有利于提高小麦 播种质量。 (6) 中耕松土 稻茬麦田土质黏重板结, 地下水容易向上移 动, 田间湿度大, 苗期容易形成僵苗渍害。 降雨后, 在排除田间明 水的基础上, 应及时中耕松土, 切断土壤毛细管, 阻止地下水向上 渗透, 改善土壤透气性, 促进土壤风化和微生物活动, 调节土壤墒 情, 促进根系发育。 (7) 合理施肥 由于湿 (渍) 害造成叶片某些营养元素亏缺 (主要是氮、 磷、 钾), 碳、 氮代谢失调, 从而影响小麦光合作用和 干物质的积累、 运输、 分配, 以及根系生长发育、 根系活力和根群 质量, 最终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 为此, 在施足
基肥 (有机肥和 磷、
钾肥) 的前提下, 当湿 (渍) 害发生时, 应及时追施速效氮 肥, 以补偿氮素的缺乏, 延长绿叶面积持续期, 增加叶片光合作用 速率, 从而减轻湿 (渍) 害造成的损失。 对湿害较重麦田要做到早 施、 巧施接力肥, 重施拔节孕穗肥, 以肥促苗升级。 冬季多增施热 性有机肥, 如渣草肥、 猪粪、 牛粪、 草木灰、 人粪尿等。 (8) 适当喷施生长调节物质 在湿 (渍) 害逆境下, 小麦体内 正常的激素平衡发生改变, 产生乙烯, 乙烯和
脱落酸增加, 致使小 麦地上部衰老加速。 所以在渍水时, 可以适当喷施生长调节物质, 以延缓衰老进程, 减轻湿 (渍) 害。 如可叶面喷施甲哌、 植株抗 逆增产剂、 迦姆丰收液肥、 惠满丰、 促丰宝、 万家宝等, 也可喷洒 “植物动力2003” 10毫升兑清水10升, 隔7~10天1次, 连续喷2 次。 提倡 施 用 稀 土 纯 营 养 剂, 每 50 克 兑 清 水 20~30 升 喷 施 效 果好。 (9) 护叶防病菌 叶面喷施使植物增强抗寒、 抗逆功能的生长 调节剂或硼、 钼、 锌等微量元素
肥料以及
磷酸二氢钾等。 湿 (渍) 还易诱发锈病、 赤霉病、 纹枯病、 白粉病等的加重发生, 要在加强 测报的基础上, 及时用药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