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品种 (基因型) 特性差异 不同基因型耐湿 (渍) 性有显 著差异。 一般耐湿 (渍) 性强的基因型有较强的根系活力、 光合能 力和有机物合成能力, 湿 (渍) 害解除后这些指标均可得到一定程 度恢复。 另外, 还可保持一定的气孔开张度并有迅速恢复的能力。 (2) 生育阶段因素 小麦不同生育阶段耐湿 (渍) 害的能力显 著不同, 如孕穗期 (拔节后15天至抽穗期) 是小麦耐湿 (渍) 害 能力最差、 受害减产最重的临界期; 其次是开花期和灌浆期, 主要 是受害后小麦根系活力衰退或丧失, 使小麦生长发育受阻, 造成小 麦早衰、 病虫害加剧, 小麦植株体内微量元素、 有机质营养成分的 生产和转运失调, 严重影响小麦籽粒形成、 灌浆和成熟, 降低小麦 产量和品质。 (3) 气候因素 冬春阴雨连绵, 日照时数不足, 田间湿度大, 地温低, 土壤水分长期处于饱和状态, 根系长期处于缺氧状态, 呼 吸受抑制, 植株活力衰退, 吸收水肥能力下降, 且土壤中有机物质 在厌氧条件下产生还原性物质毒害根系, 使根系生长不良, 根量减 少。 植株体内的氮素代谢下降, 功能叶片氮素含量明显减少, 造成 植株苗小、 叶黄或僵苗。 (4) 土壤与地下水位 湿 (渍) 害与土壤质地、 结构、 有机质 含量、 矿质组成、 pH 值等有关。 土壤培肥、 改良土壤结构, 提高 土壤保肥能力, 可有效提高小麦抗湿 (渍) 性。 地下水位高低主要 影响根系的生长和分布及吸收能力, 地下水位高, 特别是距河流湖 泊较近的麦田或低洼水浇麦, 不利于根系下扎。 苗期受渍, 虽然越 冬期能缓慢生长, 但到返青时单株次生根比正常减少2~3条, 造 成苗小、 叶少、 色黄、 僵苗, 单株茎蘖和总苗数也较正常麦田少, 到拔节期单株茎蘖虽达5.7个, 但三叶以上的大分蘖不够, 较正常 少0.626个, 且分蘖素质较低, 使最终成穗数偏低。 (5) 排灌设施差 明水排不出去, 暗水不能滤, 沟厢不畅通, 导致湿害发生。 (6) 布局不合理 尤其是水浇麦没能实行连片种植, 有的在冬 灌田中插花种植, 造成麦田明水排不出去, 积水久之成灾, 出现严 重青枯死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