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冻害 (彩图 24), 也称晚霜冻害, 是指小麦在过了 “立 春” 季节进入返青至拔节这段时期, 因寒潮到来降温, 地表温度降 到0℃以下所发生的霜冻害。 因此, 做好春季冻害预测预报, 并采 取相应措施加以防御或补救, 是春季麦田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 (1) 根据发生冻害的早晚又可分为早春冻害、 春末晚霜冻害和 春末低温冻害。 ① 早春冻害 早春冻害往往是冬季冻害的延续。 发生较为频 繁, 且程度重, 多发生在小麦返青至拔节期 (2月中下旬至3月上 旬), 因寒潮来临发生的霜冻害。 近几年, 随着品种的更换, 春性 品种的比例增大, 小麦春季冻害已成为限制产量的重要因素, 有时 比冬季冻害更为严重。 早春冻害主要是主茎、 大分蘖幼穗受冻, 形 成空心蘖, 外部症状表现不太明显, 叶片轻度干枯。 一般晚播麦比 早播麦受害轻, 发育越早的植株越容易受冻。 田间常出现主茎冻 死、 分蘖未被冻死, 或麦穗的部分被冻死、 籽粒严重缺失, 显著影 响产量。 早春冷暖骤变和冻融交替还会造成死苗。 ② 春末晚霜冻害 晚霜冻害是在小麦活跃生长期间发生, 冬 前抗寒锻炼形成的抗寒性已基本丧失, 同一发育阶段的不同品种之 间的抗寒性已差别不大。 但春性品种如播种过早、 播量过大, 易徒 长和过早穗分化, 受晚霜冻害危害更大。 晚霜冻害在黄淮和西南麦 区发生较多、 受害较重, 一般发生在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 由于 此时气温已逐渐转暖, 小麦已先后完成了春化阶段与光照阶段发 育, 完成春化阶段发育后抗寒能力显著降低, 通过光照阶段后开始 拔节, 完全失去抗御0℃以下低温的能力, 当寒潮来临时, 夜间晴 朗无风, 地表温度骤降至0℃以下, 便会发生春季冻害。 通常又把 晚霜冻害叫 “倒春寒”。 危害程度与植株发育阶段、 生长状况、 降 温幅度、 持续时间、 降温陡度等有关。 降温幅度和陡度大, 低温持 续时间长的受害较重。 西南小麦当地称小春作物, 早播小麦在暖冬 年可在2~3月份提前抽穗, 容易受到霜冻危害。 青藏高原的高海 拔地区甚至可以在7、 8月份的小麦灌浆期发生霜冻。 ③ 春末低温冷害 (彩图25、 彩图26) 低温冷害指小麦生长 进入孕穗阶段时, 因遭受0℃以上低温, 致使幼穗和旗叶遭到的伤 害, 气象上称之为冷害。 发生时间多在4月中下旬, 由于小麦拔节 后至孕穗挑旗阶段, 植株幼嫩, 含水量较高, 对低温的抵抗能力最 弱。 至孕穗期前后, 要求日平均气温为10~15℃。 此时, 小麦对 低温和水分缺乏极为敏感, 尤其对低温特别敏感, 一般4℃以下的 寒潮降温, 就容易致使小穗枯死。 小麦发生低温冷害时, 茎叶部分 无异常表现, 受害部位多为穗。 主要表现为: 形成 “哑巴穗”, 幼 穗干死在旗叶叶鞘内; 出现白穗, 抽出的穗只有穗轴, 小穗全部发 白枯死; 出现半截穗, 抽出的穗仅有部分结实, 不孕小花数大量增 加, 减产严重。 (2) 根据地表寒潮气流发生的不同, 霜冻可分为平流型、 辐射 型和混合型 ① 平流型 指由北方冷空气南下, 寒潮大量侵入所引起的低 于或接近0℃的剧烈降温所导致的霜冻, 危害地区比较大, 地区小 气候差异小, 持续时间可达3~4天。 地势较高和风坡面的小麦危 害尤为严重。 ② 辐射型 是由夜间辐射降温引起的, 通常发生在晴朗无风 的夜晚, 地面辐射强烈, 近地层急剧降温而产生, 对低洼、 谷地和 盆地的小麦危害严重。 农谚 “雪下高山霜打洼”, 即低洼地霜冻比 较严重。 ③ 混合型 通常是由于北方冷空气侵入引起气温急剧降低, 夜间又遇天晴、 风静、 强烈的辐射降温而发生的霜冻。 一般是在天 空浓云密雾或含水量很大时, 由于地表散失热量的反射因素, 减少 了地面热的散失, 当寒潮过后天气转晴时, 夜晚地面温度骤然降低 而形成的。 目前小麦霜冻致害多属此种类型。 由于盆地和谷地易积聚冷空 气, 霜冻重于高地和坡地, 霜冻后升温越快受害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