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选用抗寒品种 选用抗寒、 耐冻品种, 是防御小麦冻害的 根本保证。 各地要严格遵循先试验, 再示范、 推广的用种方法, 结 合当地历年冻害发生的类型、 频率和程度及茬口早晚情况, 调整品 种布局, 半冬性、 春性品种合理搭配种植。 对冬季冻害易发麦区, 宜选用抗寒性强的冬性、 半冬性品种。 (2) 合理安排播期和播量 根据历年多次小麦冻害调查发现, 冻害减产严重的地块多是使用春性品种, 且过早播种和播种量过大 而引起的。 特别是遇到苗期气温较高的年份, 麦苗生长较快, 群体 较大, 春性品种易提早拔节, 甚至会出现年前拔节的现象, 因而难 以避过初冬的寒潮袭击。 因此, 生产上要根据不同品种, 选择适当 播期, 并注意中长期天气预报, 暖冬年份适当推迟播种, 人为控制 小麦生育进程, 且结合前茬作物腾茬时间, 合理安排播期和播量。 (3) 提高整地质量 土壤结构良好、 整地质量高的田块冻害 轻; 土壤结构不良, 整地粗糙, 土壤翘空或龟裂缝隙大的田块受冻 害重。 (4) 提高播种质量 机播和人工撒播冻害程度不同, 机械条 播由于播种深浅一致, 出苗整齐, 苗壮, 群体与个体生长协调, 冻害轻; 撒播田块冻害重。 播种时麦田不平整, 低处易播浅或积 水, 高处易播深或受旱。 因此, 平整土地有利于提高播种质量, 减少 “四籽” (缺籽、 深籽、 露籽和丛籽) 现象, 可以降低冻害 死苗率。 (5) 培育壮苗 旺苗、 老弱苗易遭受冻害, 壮苗则很少受冻 害, 壮苗是麦苗安全越冬的基础。 适时、 适量、 适深播种、 培肥土 壤、 改良土壤性质和结构、 施足有机肥和无机肥、 合理运筹肥水和 播种技术等综合配套技术, 是培育壮苗的关键技术措施。 实践证 明, 小麦壮苗越冬, 因植株内养分积累多, 分蘖节含糖量高, 壮苗 与早旺苗、 晚弱苗相比, 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 即使遭遇不可避免 的冻害, 其受害程度大大低于早旺苗和晚弱苗。 由此可见, 培育壮 苗既是小麦高产技术措施, 又是防灾减损重要措施。 (6) 中耕保墒 霜冻出现前和出现后及时中耕松土, 能起到蓄 水提温, 有效增加分蘖数, 弥补主茎损失。 冬锄与春锄, 即可以消 灭杂草, 使水肥得以集中利用, 减少病虫害发生, 还能消除板结, 疏松土壤, 增强土层通气性, 提高地温, 蓄水保墒。 (7) 镇压防冻 对麦田适时、 适量镇压, 有调节土壤水分、 空 气、 温度的作用, 是小麦栽培的一项重要农艺措施。 镇压能够破碎 土块, 塌实土壤, 增强土壤毛细管作用, 提升下层水分, 调节耕层 孔隙, 弥合土壤裂缝, 防止冷空气入侵土壤, 增大土壤热容量和导 热率, 平抑 地 温, 增 强 麦 田 耐 寒、 抗 冻 和 抗 旱 性 能, 减 少 越 冬 死苗。 (8) 适时浇好小麦冻水 ① 看温度 日均温3~7℃ 土壤日消夜冻时浇冻水。 过早浇因 气温高蒸发量大, 入冬时已失墒过多; 过晚或气温低于3℃浇会造 成田间积水, 如地面结冻会引起窒息死苗。 ② 看 墒 情 沙 土 地 土 壤 相 对 湿 度 低 于 60%, 壤 土 地 低 于 70%, 黏土地低于80%时, 要浇冻水。 墒情好的可不浇或少浇。 ③ 看苗情 麦苗长势好、 底墒足或稍旺的田块可适当晚浇或 不浇, 防止群体过旺、 过大。 晚茬麦因冬前生长期短、 苗小且弱, 只要底墒尚好也可不浇, 但要及时镇压保墒。 ④ 要适量 水量不宜过大, 一般当天浇完, 地面无积水即可, 使土壤持水量达到80%。 (9) 增施磷、
钾肥, 做好越冬覆盖 增施磷、
钾肥, 能增强小 麦抗低温能力。 “地面盖层草, 防冻保水抑杂草”, 在小麦越冬时, 将粉碎的作物秸秆撒入行间, 或撒施暖性
农家肥 (如土杂肥、 厩肥 等), 可保暖、 保墒、 保护分蘖节不受冻害, 对防止杂草于翌年春 季旺长具有良好作用。 麦秸、 稻草等均可切碎覆盖, 覆盖后撒土, 以防大风刮走, 开春后, 将覆草扒出田外。 在弱麦苗田覆盖牛马 粪, 既能提高地温, 保护根部, 又能促进根系生长, 为翌年春季小 麦生长提高肥力。 方法是: 将牛马粪捣细, 撒盖在麦苗上面, 厚度 2~3厘米为宜。 翌年春小麦返青前, 结合划锄用竹耙把牛马粪搂 到麦垄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