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秆黑粉病 (彩图39), 俗称乌麦、 枪杆、 黑铁条, 是小麦 黑穗病的一种, 属真菌病害。 我国大部分麦区都有发生, 近年小麦 秆黑粉病在北方麦区有回升趋势。 (1) 发病症状 病菌侵染小麦幼芽, 达到生长点以后就能随着 小麦的生长, 为害小麦的整个植株, 包括茎、 叶和穗等。 病株分蘖增多, 发病初期可在叶片和叶鞘上发现与叶脉平行的 浅灰色、 条纹状隆起, 叶片不舒展。 到小麦拔节至孕穗期症状逐渐 明显, 植株明显矮化和严重扭曲, 隆起部分变黑, 破裂, 散出黑色 孢子。 多数病株不能抽穗, 有时抽出扭曲、 畸形或卷曲在叶鞘内, 或抽出畸形穗。 病株分蘖多, 有时无效分蘖可达百余个。 田间调查 病情时注意不要太迟, 最好在小麦孕穗期进行。 (2) 发病规律 由担子菌亚门小麦条黑粉菌引起的真菌性病 害。 病菌以冬孢子团散落在土壤中或以冬孢子黏附在种子表面及肥 料中越冬或越夏, 成为该病初侵染源。 随病株残体在土壤、 粪肥中 越冬, 也可以随小麦种子、 土壤和粪肥做远距离传播。 秆黑粉病菌 在收割和秸秆还田过程中散落到土中, 可存活3~5年。 小麦播种 后, 病菌从幼苗芽鞘侵入, 随小麦生长扩展到小麦茎秆、 叶鞘、 叶 片和穗部发病。 小麦芽鞘在1~2毫米时最易被侵入, 种子从发芽 到出土的时间越长, 受病菌侵染的机会越多, 发病越重。 该病发生与小麦发芽期的土壤温度有关, 土壤温度9~26℃均 可侵染, 但以20℃左右最为适宜。 此外, 发病与否和发病率的高 低, 均与土壤含水量有关。 一般干燥地块较潮湿地块发病重。 我国 西北地区10月份播种的发病率高。 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3) 防治方法 ① 实行轮作 由于病菌孢子能耐受不良环境, 在干燥的土壤 中能存活3~5年, 这就要求小麦和玉米、 豆类轮作, 特别是针对 重病田块。 如果改种水稻, 一年就能根除。 ② 农业防治 由于病菌只能侵染没有出土的小麦幼芽, 属局 部侵染、 时间有限。 因此, 精细整地, 适当浅播, 足墒播种, 适时 下种等促进小麦快出苗、 出齐苗的措施都有防病作用。 不同小麦品 种对秆黑粉病的抗性相差很大, 可以选用抗病品种。 ③ 药剂拌种 提倡使用无病种子和实行拌种或种子包衣。 常 年发病较重地区, 每亩可选用2%
戊唑醇湿拌种剂10~15克, 或 25%腈菌唑乳油40~60毫升、 3%
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20~40 毫升、 12.5%
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0~15克, 兑水700毫升, 拌种 10千克。 也可选用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克, 或20%萎锈灵 乳油500毫升、 50%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200克、 15%
三唑酮可 湿性粉剂120~200克、 12.5%
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60~320克, 兑 水4升, 拌种100千克, 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