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 (彩图31~彩图35), 俗称麦穗枯、 烂麦头、 红麦 头, 是世界性麦类流行性病害, 尤以多雨潮湿的温带地区发生严 重, 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及淮河以南地区, 近年来, 由于小麦机 械收割的程度不断提高, 秸秆大量还田, 麦糠吹散在田间, 使小麦 赤霉病发生逐渐加重, 一般流行年份可减产10%~20%, 严重的 达80%~90%。 被害麦穗早期枯死, 籽粒皱缩、 秕小, 籽粒颜色 发白, 不仅使小麦产量大减, 而且品质变劣, 出粉率低。 病麦含有 毒素, 人、 畜吃了会引起中毒。 病粒做种时发芽率下降, 虽能发 芽, 但幼苗黄瘦, 容易枯死。 赤霉病从幼苗到抽穗均可发生, 引起 苗枯、 穗腐、 基腐和秆腐, 其中以穗腐发生最为普遍和严重, 被害 的小麦穗部呈粉红色, 所以叫赤霉病。 (1) 发病症状 小麦赤霉病可引起苗腐、 穗腐、 基腐、 秆腐等 症状 (表15)。 (2) 发病规律 病原为多种镰刀菌引起,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优质种为禾谷镰刀孢。 以菌丝和子囊壳在土表的玉米根茬、 残秆和 表15 小麦赤霉病发病不同部位的症状识别要点 部位 症状识别要点 苗腐 由种子或土壤残体带菌引起,病苗先是芽鞘变褐腐烂,其后根冠随之腐烂,病苗 黄瘦以至枯死;当田间湿度较大时,枯死苗茎部可产生粉红色霉 穗腐 一般在小麦开花后的乳熟期发生最重,发病初在小穗颖片基部出现水渍状淡褐 色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使之变成黄褐色或呈青枯斑,当雨露较多田间潮湿 时,在颖片合缝处或小穗基部产生粉红色胶质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 孢子,胶质霉层被雨露溶解和孢子释放后,病处呈黑褐色病斑,一般1个穗上有1 个或几个小穗发病;当病菌侵害穗轴或穗颈时,被侵害处以上部分全部枯死,其上 部半穗枯白,形成枯白穗,而以下部分及茎叶仍保持正常的绿色;发生穗枯的籽 粒,多数变为秕粒,病粒被粉红色的菌丝体所包裹呈红色;后期小穗基部或颖片上 发生黑色的小颗粒,即病菌的子囊壳 基腐 植株茎基部组织受害后变褐、腐烂以至全株枯死;基腐一般多自苗期开始受感 染,也有在植株成熟期才发生,这类病苗被拔起时往往自茎基腐烂处折断,断口处 显现褐色黏性的腐烂组织,其上并粘有菌丝泥土等物 秆腐 一般在穗下第1~3节的叶鞘及节部发病,叶鞘上初出现水浸状褪绿斑,节间变 褐,后扩展为淡褐色不规则形病斑,病节以上枯黄,形成枯白穗,甚至不能正常抽 穗;病株极易从病节处断开;气候潮湿时,病部可见粉红色霉层 其他植物残体上越冬, 至翌年5月上、 中旬开始产生子囊, 逐渐形 成子囊孢子, 在小麦抽穗前后子囊的形成达到高峰, 子囊孢子开始 成熟飞散。 小麦抽穗扬花期, 飞散的子囊孢子在高湿的条件下, 通 过凋萎的花药侵入小穗, 也可从张开的颖花直接侵入。 赤霉病的穗 枯以开花期 的 1 次 侵 染 为 主, 后 期 产 生 的 分 生 孢 子 再 侵 染 比 较 困难。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流行受气候条件、 菌源数量、 品种及栽培 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赤霉病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 菌丝发育适 温为22~28℃, 最低为3℃, 最高为35℃。 而对空气的相对湿度 要求较高, 空气的相对湿度在80%~100%时, 子囊孢子萌发率最 高, 低于72%不能萌发。 因此, 当春季回暖早、 田间湿度大, 特 别是小麦开花期雨水多的年份对赤霉病的发生极为有利。 当栽培管 理粗放、 病残体大量留在田里、 或过量偏施
氮肥造成小麦密度过 大, 麦苗贪青徒长易倒伏的地块, 只要条件适宜, 就容易发病。 (3) 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是难以彻底防治的病害。 如果不及 时防治, 就会遭受较大的损失。 小麦赤霉病在拔节至孕穗期很少发 生, 主要在小麦抽穗至盛花期危害麦穗。 这段时间气温较高, 所以 流行很快。 在盛花期遭受连阴雨天气, 几天之内田间就会出现大量 的枯白穗, 这时再喷药救治也很难控制。 由于防治时机较短, 看到 穗上个别颖壳发白、 干枯, 并且有红色斑点时, 就应及时喷药防 治。 也可根据天气变化情况防治, 宁早勿晚。 ① 选用抗病品种 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小麦赤霉病, 保证小麦高产、 稳产、 优质的一种经济、 有效和安全的方法, 目前 小麦生产上尚未发现免疫品种, 但不同品种间抗性有差异。 而同一 品种在不同地区或不同年份发病程度也有很大差异。 抽穗迅速、 开 花整齐、 花期短、 颖壳张开角度小、 花丝较短、 小穗着生稀疏的品 种发病较轻, 即使染病也仅局限于受感染小穗及其附近小穗; 而颖 壳较厚、 开花时间长的品种发病往往较重。 ② 农业防治 适期播种、 合理施肥、 冬前培育壮苗, 提高植 株的抗病能力。 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灌溉, 确保小麦抽穗开花整 齐, 缩短病菌侵染时间。 另外, 深耕灭茬、 清洁田园可减少病菌 来源。 ③ 药剂拌种 用2.5%
咯菌腈种衣剂, 药种比为1∶500, 或 20%克 · 福 种 衣 剂 1∶50 包 衣; 用 三 唑 酮 或 三 唑 醇 种 子 量 的 0.03% (有效成分)、
噻菌灵种子量的0.15% (有效成分) 拌种; 50%福美双种子量的0.5%、 40%拌种灵或拌种双种子量的0.2% 拌种; 75%萎锈灵250克拌种100千克; 50%多·福混粉 (多菌 灵+福美双) 500倍液浸种48小时。 ④ 生物防治 每亩用增产菌固体菌剂0.1~0.15千克或液体 菌剂50毫升兑水拌种, 晾干后播种, 可提高抗病性。 枯草芽孢杆 菌对病菌有抑制作用, 小面积试验对赤霉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⑤ 化学防治 防治药剂以往常用
多菌灵和
甲基硫菌灵, 如每 亩选用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40%
多菌灵悬浮剂或70%甲基硫 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 或80%
多菌灵超微粉50克, 兑水40~50 千克常量喷雾, 或兑水30~40千克中量喷雾, 或兑水15千克低量 弥雾。 但近年不少地区出现抗性菌株。 南京农业大学周明国教授指 出, 使用
多菌灵还会提升麦粒中毒素含量, 建议在小麦赤霉病防治 中停止使用
多菌灵。 可以选择25%
戊唑醇乳油2500倍液、 50%咪 鲜胺锰盐、 50%
咪鲜胺锰络合物1000~2000倍液、 25%氰烯菌酯 悬浮剂每亩100~200克或使用它们的复配剂, 如63.5%
咪鲜胺锰 盐·
多菌灵可湿性粉每亩22~24克。 每亩加15%
三唑酮可湿性粉 剂75克喷雾, 可兼治小麦后期锈病、 白粉病等叶部病害。 近年来研究发现, 将
葡萄糖寡糖、 半乳糖醛酸寡糖、 几丁质寡 糖、 聚半乳糖醛酸酶等寡糖类
农药喷洒在植株体上, 依靠活性寡糖 对植物的刺激作用, 激活植物体自身的防御系统产生抗病的能力。 所以它们是常见的、 能激活植物自卫系统的激活剂。 目前, 来源于 植物细胞的寡糖
农药在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大田实验中已获得初步 成效。 由于小麦赤霉病主要以穗腐发作为主, 因此药剂防治应掌握在 小麦抽穗至灌浆阶段, 喷药保穗的适期及次数要根据当地小麦抽穗 期前后的气象预报和越冬病菌发生的数量 (指植物残体丛带菌率) 及其成熟度, 作出正确的预测预报, 但应以抓好小麦首次施药为重 点。 一般情况下, 第一次施药应在抽穗期至盛花期。 但在温暖多雨 的季节应提早, 则第一次喷药应提早至孕穗期进行。 为了能及时抑 制子囊孢子的侵染和避免雨水对药液的冲刷, 必须根据当时天气预 报, 争取在雨前抢晴进行首次喷药。 否则也要抓紧在雨停间隙进行 补救。 一般应掌握 “宁早勿迟” 的原则。 南方多雨, 要抢晴天喷 药。 遇连阴雨天气可适当增加浓度。 尽量使用超微粉或胶悬剂以获 得好的防治效果。 此外, 小麦生长的中后期赤霉病、 麦蚜、 黏虫混发区, 每亩用 40%
毒死蜱乳油30毫升或1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克+25%多 菌灵可湿性粉剂150克+
磷酸二氢钾150克或
尿素、 丰产素等喷雾 防治, 防效优异。 ⑥ 防止储粮霉变 清除小麦病秕粒, 晒干入仓, 防止贮存期 间病菌进一步污染麦粒。 ⑦ 汰洗降毒 病麦粒超过4%时, 需要进行以下降毒处理。 风 选法: 通过风机将病秕麦粒分离出去。 去皮法: 麦壳和麦糠中的毒 素占77%, 通过去皮的方法可除大部分毒素。 稀释法: 通过加入 一定量的无病小麦, 使病粒率降低到4%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