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梭条花叶病多分布于长江流域、 黄淮及西北麦区。 发病后 可减产10%~70%, 甚至死苗、 绝收。 (1) 发病症状 小麦新生叶片出现褪绿变黄和扭曲现象。 小麦 染病后冬前不表现症状, 到春季返青期才表现症状, 拔节后症状尤 为明显, 嫩叶上出现淡绿色至橙黄色斑或梭形点, 不久变为黄色或 淡绿色不连续的短线条, 进而逐渐扩大成黄绿相间的斑驳或不规则 条纹。 病株叶脉初为绿色, 后全叶变成橘黄色。 新生旗叶表现出深 绿与浅绿相间的条纹或花叶。 通常穗小, 有的穗轴弯曲, 穗畸形。 (2) 发病规律 该病通过一种多黏菌传播的土传病毒病。 主要 靠病土、 病根残体、 病田水流传播。 传播媒介是一种习居于土壤的 禾谷多黏菌。 该菌是一种小麦根部的专性弱寄生苗, 本身不会对小 麦造成明显危害。 冬麦播种后, 禾谷多黏菌产生游动孢子, 侵入麦 苗根部表皮, 在根细胞内发育成原质团, 病毒随之侵入根部进行增 殖, 并向上扩展。 小麦越冬期病毒呈休眠状态, 翌春表现症状。 小 麦成熟前形成休眠孢子越夏。 病毒能随其休眠孢子在土中存活10 年以上。 地温15℃左右、 土壤湿度较大时, 有利于病菌游动孢子 活动和侵染。 高于20℃ 或干旱时, 侵染很少发生。 播种早, 发病 重; 播种迟, 则发病轻。 (3) 防治方法 ① 选用抗病品种 为有效防治和减轻病害的发生, 播种时要 选用抗病品种。 ② 轮作换茬 对于病害发生重的田块, 要与油菜、 大麦轮作 或种植经济类作物来减轻病害发生。 冬麦适时迟播, 避开传毒介体 的最适侵染时期。 增施
基肥, 提高苗期抗病能力。 ③ 加强田间管理 对刚发病的田块, 应及时追肥, 以促进麦 苗恢复生长, 减少死苗和黄化程度, 减轻损失。 每亩可用25%菌 毒清0.5千克喷雾, 或每亩用
尿素5千克或碳酸氢铵15千克于雨 天撒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