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种帮种植技术 农资信息

水果种植技术蔬菜种植技术害虫大全
药材种植技术粮油种植技术杂草大全
频道分类 : 农业信息 有机农业 农业种植技术 粮油种植 蔬菜种植 水果种植 药材种植 杂草图谱 害虫图谱 肥料知识 农药知识 咨询解答 农业知识 栽培技术

如何识别与防治小麦黄矮病?

2024-09-30 11:00 作者:李先生  

麦类黄矮病主要发生在大麦、 小麦及燕麦上, 在我国则以小麦 上的为害较显著, 故称小麦黄矮病。 是由麦蚜 (主要是麦二叉蚜) 传毒引起的一种病毒病, 对小麦的产量影响较大, 轻度流行年份小 麦产量损失率为3%~5%, 中度流行年份损失率为20%~30%, 大流行年份损失率30%~50%, 个别病重田块的损失率可达60% 以上。 (1) 发病症状 主要表现为叶片变黄和植株变矮 (见表14)。 表14 小麦黄矮病不同时期症状识别要点 时期 症状识别要点 苗期 植株生长缓慢,明显矮化,病叶自新叶尖端向下褪绿变黄,分蘖减 少,根系浅,容易拔起;叶片厚硬,易冻死,病株越冬后严重矮化,不能 抽穗或抽出很小的畸形穗 拔节至孕穗期 植株较矮化,上部叶片从叶尖向基部逐渐黄化,并有与叶脉平行的 黄绿相间的条纹,黄化部分占全叶的1/3~1/2,病叶鲜黄,黄化的色泽 是金黄色或橘黄色,新鲜有光泽,后期黄枯;下部叶片无明显病变;后 期发病可以抽穗结实 抽穗以后 病株仅旗叶前半部黄化,病叶韧而不脆,但植株矮化不明显,在田间 一般比正常麦株矮一个穗长,能抽穗结实,但籽粒秕瘦 (2) 发病规律 由大麦黄矮病毒引起, 属病毒病。 病毒由麦二 叉蚜、 禾谷缢管蚜、 麦长管蚜、 麦无网长管蚜及玉米缢管蚜等进行 持久性传毒。 不能由种子、 土壤、 汁液传播。 16~20℃, 病毒潜育 期为15~20天, 温度低, 潜育期长, 25℃ 以上隐症, 30℃ 以上不 显症。 麦二叉蚜在病叶上吸食 30 分钟即可获毒, 在健苗上吸食 5~10分钟即可传毒。 获毒后3~8天带毒蚜虫传毒率最高, 可传 20天左右。 以后逐渐减弱, 但不终生传毒。 刚产若蚜不带毒。 发病始期一般在4月中下旬。 春麦区的麦蚜传播病毒时期在春 季, 4月中旬至5月上旬冬麦苗上或其他地方带毒的麦二叉蚜和长 管蚜开始向春麦苗上迁移传毒。 5月中下旬是小麦黄矮病传播发病 的高峰期。 5月下旬6月上旬是麦蚜发生的高峰期, 也是黄矮病显 症的高峰期。 9~10月份带毒蚜虫开始向冬麦秋苗上迁移传毒。 冬麦播种早, 发病重, 阳坡重、 阴坡轻, 旱地重、 水浇地轻, 粗放管理重, 精耕细作轻, 瘠薄地重。 发病程度与麦蚜虫口密度有 直接关系。 有利于麦蚜繁殖温度, 对传毒也有利, 病毒潜育期较 短。 冬麦区早春麦蚜扩散是传播小麦黄矮病毒的主要时期。 小麦拔 节孕穗期遇低温, 抗性降低易显症。 该病流行与毒源基数多少有重 要关系, 如自生苗等病毒寄主量大, 麦蚜虫口密度大, 易造成黄矮 病大流行。 (3) 防治方法 ①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 加强栽培管理, 及时消灭田间 及附近杂草。 冬麦区适期迟播, 春麦区适当早播, 确定合理密度, 加强肥水管理, 提高植株抗病力。 冬小麦采用地膜覆盖, 防病效果 明显。 ② 种子处理 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克, 兑水700毫升, 拌种10千克。 ③ 化学防治 及时防治蚜虫是预防黄矮病流行的有效措施。 每亩可选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克, 兑水30千克喷雾, 或 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40%乐果乳油1000倍液进 行茎叶喷雾。 如在喷杀虫剂时加抗病毒剂和叶面肥效果更好。   
耕种帮提供实用种植技术
|查看最新肥料报价 | 查看最新杀虫剂报价 | 查看最新杀菌剂报价 | 查看最新除草剂报价 | 查看最新调节剂报价 |
上一篇:盆栽苹果树叶子干枯了怎么回事 下一篇:苹果树叶边缘焦枯原因
 
最新文章
导航

您还未登录,立即登录?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