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丛矮病, 俗称坐坡、 小老苗、 小蘖病、 芦渣病, 在我国分 布较广, 随间种、 套种面积的扩大, 丛矮病的发生危害有上升趋 势, 轻病田减产10%~20%, 重病田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1) 发病症状 小麦丛矮病的主要特征是病株明显矮化, 分蘖 明显增多, 形成丛生状态, 染病植株上部叶片有黄绿相间条纹 (见 表13)。 表13 小麦丛矮病不同时期症状识别要点 时期 症状识别要点 苗期 幼苗期感病,心叶有黄白色相间断续的虚线条,后发展为不均匀黄绿条 纹,叶片细小,植株矮化,分蘖明显增多;冬小麦播后20天即可显症,冬前 染病植株大部分不能越冬而死亡 返青期 轻病株返青后分蘖继续增多,丛生,生长细弱,叶部在叶脉间出现断续的 短而纤细的黄白色或淡黄色条纹或黄色条纹,病株矮化;稍重,这种条纹不 受叶脉限制,从叶茎至叶尖形成1~3条跨叶脉平行褪绿条纹,叶脉呈黄 色,矮化不显著,能部分抽小穗;重者,植株矮小,叶色变黄,新叶不能伸展, 细弱针状,分蘖增多,20~30个不等,不抽穗;冬前未显症和早春感病的植 株在返青期和拔节期陆续显症,心叶有条纹,与冬前显症病株相比,叶色较 浓绿,茎秆稍粗壮 拔节后 染病植株只有上部叶片显黄绿相间的条纹,多数可抽穗,但穗节缩短,穗 型不正常,籽粒秕瘦 (2) 发病规律 病原为北方禾谷花叶病毒 (NCMV), 属植物 弹状病毒组。 小麦丛矮病毒不经汁液、 种子和土壤传毒, 主要由灰 飞虱传毒。 灰飞虱成虫和若虫终身传毒。 灰飞虱一般在翌年3月中 旬开始活动, 集中为害新返青的杂草嫩叶, 4月上旬, 冬麦返青或 春麦出苗后由田埂转至麦田为害, 靠田埂附近的虫口密度高, 后渐 向田中扩散。 4月下旬是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 第1代成虫在6月 下旬 出 现。 小 麦 成 熟 后, 转 到 秋 作 物 及 田 边 杂 草 上 为 害, 再 繁 殖 1~2代, 于11月份迁移到田埂等杂草丛下土中越冬。 早播麦田麦苗出土正值灰飞虱成虫活动高峰, 遭受传毒为害时 间长, 因而发病比适期播种和晚播的麦田重。 杂草多的麦田或邻近 草坡, 靠近杂草丛生的地边、 沟边及秋作的田边、 秋作物秸秆堆放 等灰飞虱栖息、 繁殖场所的麦田发病均重。 夏秋多雨, 有利于灰飞 虱繁殖越夏, 冬暖有利于灰飞虱越冬, 春季寒潮降低了小麦的抗病 力, 丛矮病往往发生重。 (3) 防治方法 ①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 适期播种。 在重病区压缩小麦 与玉米、 棉花的套种。 种麦前清除田边杂草, 减少虫源和毒源。 发 现病株及时拔除, 并进行增施
肥料、 清理沟渠等田间管理。 ② 种子处理 7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克, 兑水700毫升, 拌种10千克。 ③ 生物防治 防治病毒用药: 8%宁南霉素200倍液、 5%菌毒清水剂250倍 液、 0.5%菇类 蛋 白 多 糖 水 剂 300 倍 液、 1.5% 植 病 灵 Ⅱ 号 乳 剂 1000倍液, 隔10天左右1次, 防治1次或2次。 防治灰飞虱用药: 0.3%苦参碱水剂800~1000倍液、 15%蓖 麻油酸烟碱乳油800~1000倍液、 0.65%茼蒿素水剂400~500倍 液、 3.2%烟碱川楝素 水 剂 200~300 倍 液、 1%蛇 床 子 素 水 乳 剂 400倍液、 0.3%印楝素乳油600~1000倍液、 0.5%藜芦碱醇溶液 800~1000倍液、 2.5%多杀菌素水悬浮剂600~1000倍液、 2%阿 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 隔10天左右1次, 防治1次或2次。 ④ 化学防治 小麦丛矮病主要由越冬灰飞虱于早期侵染, 因此 防治的重点应是越冬前若虫。 喷药时包括田边杂草也要喷洒, 压低 虫源, 可选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500~3000倍液、 25%
噻虫嗪 水分散粒剂6000~8000倍液、 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 液、 5%
啶虫脒乳油2500~3000倍液、 25%
噻嗪酮可湿性粉剂750~ 1000倍液, 小麦返青盛期也要及时防治灰飞虱, 压低虫源。 当麦田发现病苗后, 可选用7.5%菌毒 · 吗啉胍水剂 500 倍 液、 20%吗啉胍·乙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3.95%三氮唑核苷· 铜·锌水乳剂600倍液, 隔10天左右1次, 防治1次或2次。 混 入
吡虫啉2500倍液喷雾, 可以减轻病害发生流行。 注意事项: 防治本病重点是防治好灰飞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