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低” 贮藏是指低温、 低氧、 低药量 (磷化铝) 贮藏的简称。 原理是人为创造有利于粮情稳定, 而不利于虫霉繁衍生长的小气 候。 “三低” 贮藏做到粮食不发热、 不生虫、 不霉烂、 不变质、 不 污染, 既节约保管费用, 又降低劳动强度。 实践证明, 采用 “三 低” 的方法贮藏小麦, 虫粮逐年减少, 熏蒸用药量逐年降低, 是目 前贮藏小麦的理想方法。 (1) 低温贮藏 主要抑制小麦呼吸作用, 延缓陈化, 有利于保 持品质新鲜, 能控制虫霉危害, 降低小麦的损耗, 减少
农药对小麦 的污染, 有利于人民身体健康。 主要方法有: ① 自然低温 (用隔热材料、 双层塑料等密闭) 贮藏。 ② 地下仓贮藏, 其优点是仓内基本恒温, 常年在15℃ 以下, 只要有效地控制湿度, 是理想的贮存场所。 ③ 仓房改造提高隔温效果, 仓房改造包括建双门、 双窗, 效 果比较理想的是仓顶改建双笆, 即双笆仓, 其形式有水平形、 马鞍 形、 弧形、 尖角形等, 改建后的仓房比未改建的粮温低 3~5℃, 如再配合物料压盖, 上层的粮温一般在 23~25℃, 中层为 18~ 20℃, 下层为16~17℃。 ④ 采用双层塑料薄 膜 低 温 密 闭, 即 用 两 层 塑 料 薄 膜 封 盖 粮 面, 两层薄膜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隙, 使之形成一个空气隔层, 起 到阻碍粮堆内外空气对流和热交换作用, 以保持粮堆较长时间的 低温。 (2) 低氧贮藏 形式很多, 如真空贮藏、 充氮保管、 充二氧化 碳、 自然缺氧、 木炭炉燃烧循环脱氧、 微生物辅助脱氧、 缺氮机脱 氧、 分子筛脱氧等。 自然缺氧贮藏小麦比其他方法较简单, 应用广 泛。 为提高缺氧有效地抑制虫霉危害, 自然缺氧贮藏应掌握好以下 几点。 ① 选择好最佳密闭降氧时机 实践表明, 一般情况下, 粮堆 内氧气降到2%以下并维持一段时间, 仓虫即可死亡。 愈是新收 获的小麦降氧速度愈快, 效果愈好。 现行的作法是, 新收获的小 麦干燥降水后, 结合热入仓密闭, 小麦入库后尽快用塑料薄膜封 盖压严, 利用新粮呼吸旺盛耗氧量大的特点, 力争在短期内把氧 气降到2%以下, 使二氧化碳升到4%以上, 达到理想的增效杀 虫效果。 ② 防止结露霉变 新小麦呼吸旺盛, 除消耗氧气和产生二氧 化碳外, 还产生酒精、 水分和释放热量。 酒精对胚芽具有抑制作 用, 水分和热量对小麦贮藏不利。 小麦如处理不当, 有可能发热, 甚至霉变, 兑水分偏高的新收获的小麦, 不能轻易密闭脱氧。 避免 结露霉变的措施是勤检查, 密切注意观察粮温和水分的变化, 发现 异常, 应揭封处理。 ③ 创造低氧条件, 防止仓房漏气 国家粮库的主要技术措施 是搞双笆仓和基本无缝仓, 有的在仓内墙壁上刷沥青贴塑料薄膜再 刷沥青, 然后抹上麻刀灰, 防漏气的效果比较理想。 (3) 低药量贮藏 是利用药物进行低剂量、 低浓度、 长时间 熏蒸, 有良好的杀虫效果。 一般低剂量熏蒸5000 千克小麦, 磷 化铝和磷 化 氢 用 量 分 别 为: 对 成 虫 和 幼 虫 3~6 克 和 0.1419~ 0.2838毫 克/升; 对 卵 和 蛹 5~10 克 和 0.2443~0.4886 毫 克/ 升, 可采用延长熏蒸期或采用间歇熏蒸法实现良好的杀虫效果。 熏蒸效果受诸多因素的制约, 尤其仓房和粮堆的密闭性能至关重 要。 低剂量熏蒸必须把握好技术关键, 熏蒸杀虫须按粮堆内气流 运动规律施药,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熏蒸前要搞清熏蒸方 向, 即毒气扩散和渗透运动方向, 也就是粮堆内气流运动方向, 以确定合理的投药部位。 投药部位的选择, 一般为气流的始点, 即气体进粮堆的部位, 以达到最大载毒气流回路, 形成最大的毒 气分布面为原则。 低 剂 量 熏 蒸 的 密 闭 时 间, 一 般 不 少 于 20 天, 延长密闭时间, 可提高杀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