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虫 (彩图47), 俗称小黄虫、 姜虫、 钢丝虫、 黄蛐蜓, 属 鞘翅目叩头甲科。 主要种类有沟金针虫、 细胸金针虫和褐纹金针 虫, 为小麦主要的多食性地下害虫, 主要为害玉米、 小麦等禾谷类 作物及豆类、 蔬菜。 近几年来, 随着
农药使用量的减少, 大部分麦 田金针虫为害普遍呈上升趋势, 特别是有机质含量少的疏松沙质土 壤发生较重。 (1) 危害特点 主要为害小麦的种子和幼芽, 能咬断刚出土的 幼苗, 也可钻入较大的小麦苗根茎部取食为害, 造成缺苗断垄。 (2) 形态特征 几种金针虫的形态识别要点见表25。 表25 几种金针虫的形态识别要点 分期 形态识别要点 沟金针虫 成虫体长14~18毫米,棕色至深栗色,密生黄色细毛,鞘翅长约前胸 的4~5倍,纵列不明显;幼虫体长20~30毫米,金黄色,末端分叉,叉内 侧各有1小齿 细胸金针虫 成虫体长8~9毫米,黄褐色,密生暗褐色短毛,鞘翅长约头、胸部的2 倍,上有9条纵列刻点;幼虫体长约23毫米,淡黄色,末端不分叉,圆锥 形近基部两侧各有1圆斑 褐纹金针虫 成虫体长约9毫米、
茶褐色、鞘翅长约前胸的2倍,9条纵列刻点明显; 幼虫体长约25毫米,茶黄色,末端不分叉,尖端有3具齿状突起 (3) 发生规律 ① 沟金针虫 约3年一代, 以成虫或幼虫在30~120厘米深 的土层内越冬, 翌年3月中旬当10厘米土层土温达到4~8℃时幼 虫开始上升活动; 3月下旬土温为8~12℃时, 上升到小麦根际进 行为害; 4月中旬左右为害最重; 5月中旬土温升高, 幼虫向13~ 17厘米土层深处移动, 土温为21~22℃ 时停止为害; 9月下旬至 10月上旬, 表土温度渐低 (6~10厘米土层土温约18℃) 时, 幼 虫又回升到13厘米以上的土层活动, 为害秋播麦苗。 沟金针虫适 宜有机质少、 疏松沙质土壤中, 适宜的土壤湿度为 15%~18%, 较能适应干燥, 主要发生在旱地块。 ② 细胸金针虫 多为2年完成1代, 以成虫和幼虫在20~40 厘米深土中越冬, 翌年3月开始活动, 为害春玉米和麦苗。 末龄幼 虫在6~8月化蛹, 羽化后即在土中越冬, 翌年3月出土活动, 卵 产在3~7厘米深的土中。 幼虫耐低温, 10厘米深土温7~12℃ 是 为害盛期, 土温超过17℃ 即停止为害, 向深处转移。 春季上升为 害早, 秋季下降迟, 且喜钻蛀及转株为害。 ③ 褐纹金针虫 多为3年完成1代, 以成虫或幼虫越冬, 越 冬成虫5月上旬开始出土活动, 6月上中旬产卵, 当年以3龄幼虫 越冬。 适于较高的土壤湿度, 以土壤含水量20%~25%为宜。 (4) 防治方法 防治前要调查虫情, 每点取1/4米2, 挖虫深 度为: 春季 3~17 厘米, 秋季 20 厘米, 如果平均每平方米有虫 2~3头时, 要及时防治。 ① 农业防治 当麦田发生金针虫为害时, 适时浇水, 可减轻 金针虫为害, 当土壤湿度达到35%~40%时, 金针虫停止为害, 下潜到15~30厘米深的土层中。 合理密植与施肥, 能促进小麦健 壮生长, 减轻为害程度。 ② 药剂拌种 50%
辛硫磷乳油0.05~0.1千克, 兑水3~5千 克, 拌小麦种25~50千克, 可兼治蝼蛄和蛴螬。 ③ 毒土防治 播前耕地时, 每亩用40%
辛硫磷乳油250毫升 加水稀释10倍, 与40千克细干土拌匀, 堆闷30分钟后翻入土中。 苗期可用40%
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 或40%
辛硫磷乳油500倍液 与适量炒熟的麦麸或豆饼混合制成毒饵, 于傍晚顺垄撒入玉米基 部, 利用地下害虫昼伏夜出的习性, 即可将其杀死。 小麦返青后发 现有金针虫为害时, 每亩用2.5%
敌百虫粉1.5~2千克, 加细土 75千克拌匀, 在麦垄旁开沟, 并顺沟均匀施入地下。 ④ 灌根 春天小麦返青后发现金针虫为害后, 可用90%晶体
敌百虫1000~1500倍液或40%
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浇灌。 ⑤ 毒粪、 毒肥防治 每亩用2.5%
敌百虫粉拌干粪100千克, 结合施肥施入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