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翅目金龟总科幼虫的总称, 成虫叫金龟子, 幼虫叫蛴螬, 俗 称白地蚕、 白土蚕。 蛴螬的食性很杂, 为害小麦、 玉米、 茄果类、 豆类、 瓜类、 叶菜类等。 为害情况比较复杂, 有的种类以幼虫为害 为主, 如朝鲜黑金龟子, 有的是以成虫为害为主, 如黑绒金龟子, 有的则成虫、 幼虫都能为害, 如铜绿金龟子。 (1) 危害特点 幼虫为害时在土中食害萌发的种子, 咬食根 茎, 常咬断根茎部, 断口处呈刀切状。 成虫主要取食叶片, 形成孔 洞和缺刻, 严重时能吃光全叶。 (2) 形态特征 蛴螬体肥大, 弯曲近 “C” 形, 多为白色, 有 的黄白色。 体壁较柔软, 多皱, 体表疏生细毛。 头大而圆, 多为黄 褐色, 或红褐色, 生有左右对称的刚毛, 刚毛数量的多少常为分种 的特征。 胸足3 对, 一般后足较长。 腹部10 节, 第10 节称为臀 节, 其上生有刺毛, 其数目和排列也是分种的重要特征。 (3) 发生规律 蛴螬一般年发生1代, 或2~3年1代, 长者 5~6年1代。 一般每年4月下旬出现少量蛴螬, 5月中旬蛴螬成虫 出土量骤然增加。 蛴螬成虫高峰时期主要在5月底至7月上旬, 7 月中旬至9月上旬成虫量逐渐减少, 9月上旬以后虫量明显降低。 成虫有假死性、 趋光性、 趋粪性和喜湿性。 昼伏夜出, 晚上 8~9时为取食、 交配活动盛期, 交配后10~15天产卵, 产在松软 湿润的土壤内, 卵散产, 每头雌虫可产卵100粒左右, 多产于10 厘米表土层中。 幼虫共3龄, 1龄、 2龄期较短, 3龄期最长, 为 暴食期, 常转移为害。 幼虫终生栖生土中活动危害, 喜欢生活在潮 湿、 疏松、 肥沃的地块里, 因此土壤温、 湿度和理化特性影响幼虫 的成活、 活动和取食。 当地温达 5℃ 时, 开始向地表活动, 13~ 18℃时活动最适宜, 低于10℃或高于23℃即逐渐向深土表土层转 移, 春、 秋季多在表土层活动, 夏季时多在清晨和夜间到表土层。 土壤湿 润 利 于 活 动, 尤 其 小 雨 连 绵 天 气 会 使 为 害 加 重, 含 水 量 20%左右蛴螬为害重。 施用未腐熟
肥料受害重。 (4) 防治方法 ① 农业防治 实行水、 旱轮作。 深翻地, 直接、 间接地消灭 一部分成虫、 幼虫。 施用腐熟有机肥, 避免使用未发酵厩肥。 合理 控制灌溉, 促使蛴螬向土层深处转移, 避开幼苗最易受害时期。 定 植后发现被害植株要及时挖出根际附近的幼虫。 ② 诱杀 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主要对黄褐金龟子等效果好。 每亩地用50%
辛硫磷乳油50~100克拌谷子等饵料3~4千克, 撒 于种沟中。 ③ 拌种 用 50%
辛硫磷乳油与水和种子按 1∶30∶ (400~ 500) 的比例拌种。 ④ 毒土 定植前每亩用50%
辛硫磷乳油150毫升, 兑水3千 克, 加细沙土或炉渣25千克, 充分拌匀成药土, 穴施或撒施土中, 为避免药害在毒土上再覆一层土。 ⑤ 灌根 出苗后发现受害, 可选用50%
辛硫磷乳油1000倍 液, 或40%乐果乳油1000倍液、 100亿活芽孢/克苏云金杆菌可湿 性粉剂500倍液、 90%
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灌根, 每株用 药0.2~0.25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