蝼蛄, 俗称拉拉蛄、 土狗, 属直翅目蝼蛄科, 主要为害小麦、 玉米、 大麦、 燕麦、 糜子、 谷子、 高粱、 马铃薯、 豆类、 蔬菜等多 种作物的种子、 根、 茎, 在盐碱地、 沙壤地数量最多, 严重的可使 作物减产20%以上, 局部田块可造成严重的缺苗断垄, 甚至大片 死苗。 (1) 危害特点 蝼蛄食性极杂, 成虫和若虫均能在土中活动为 害, 咬食播下的种子, 尤其喜食刚发芽的种子。 咬食作物的根成麻 丝状, 使幼苗枯死或生长不良, 夜出地面, 咬食靠近地面的嫩茎, 常把幼 苗 咬 断。 造 成 很 多 虚 土 隧 道, 使 幼 苗 根 部 与 土 壤 分 离 而 干枯。 (2) 形态特征 不同时期蝼蛄形态特征见表24。 表24 不同时期蝼蛄形态特征 分期 形 态 特 征 成虫 体长36~55毫米,黄褐色或灰色,密生细毛,头小、狭长,触角丝状,前胸背板盾 形,中间有1个凹陷不明显的暗红色心脏形斑,前足为开掘足,后足胫节背侧缘有 棘1根或消失。 前翅短,黄褐色,后翅纵卷成筒状,突出腹端,腹部末端近圆筒形, 尾须细长 卵 椭圆形,黄褐色至暗灰色 若虫 分13龄,初孵时乳白色至黄褐色,随生长发育,色渐变深 (3) 发生规律 华北蝼蛄3年发生1代, 以成虫在土中越冬, 第2年清明后开始垂直上升活动, 以后便进入耕层活动, 此时在土 表可发现不太长的虚土隧道, 4月中旬至5月下旬地表隧道大量出 现。 5月中、 下旬到春播作物出苗, 是其为害盛期, 6月上中旬开 始在土中20~27厘米深处做土室产卵, 6月下旬至7月中旬是产 卵盛期。 初孵若虫相聚一处, 以后分散危害, 到秋季发育到12~ 13龄后开始入土越冬, 第3年春季又开始活动, 8月上中旬羽化成 虫, 成虫当年不交配, 以成虫越冬, 次年才交配产卵。 华北蝼蛄有趋光性和喜湿性, 对香甜食物如煮半熟的谷子、 炒 香的豆饼、 麸皮及马粪、
农家肥等有很强趋性。 蝼蛄夜出活动为 主, 夜间9~11时是活动高峰期, 特别在湿度大、 闷热的夜晚, 阴 天白天也可外出活动。 蝼蛄能倒退疾走, 在穴内尤其如此。 成虫和 若虫均善游泳。 蝼蛄活动的最适温度为16~22℃, 当土温8℃以上 时开始向地面活动, 当气温在12~25℃, 20厘米土温为15~20℃ 时活动最盛, 高于22℃或低于16℃均逐渐进入土壤深处过夏或过 冬。 因此, 如田间日平均气温低于11℃ 时, 不宜撒施毒饵。 松软 潮湿的壤土或沙壤土, 土壤相对湿度为22%~27%时, 华北蝼蛄 为害最重。 土壤干旱时活动少, 为害轻。 (4) 防治方法 ① 农业防治 避免施用未腐熟厩肥, 尤其是马粪。 人工挖窝 灭虫、 灭卵。 ② 毒饵诱杀 将50克90%
敌百虫用热水化开, 兑水3.5~4 千克, 喷在7.5千克炒香的麦麸上, 搅拌均匀, 傍晚撒施于田间。 也可用黑光灯诱集捕杀, 或用马粪、 牛粪诱集捕杀。 ③ 毒沙 (土) 法 可购买商品毒土, 也可自制毒土, 适用药 有
辛硫磷、
毒死蜱等。 每亩用40%
辛硫磷乳油500毫升, 或48%
毒死蜱乳油400毫升, 兑水2千克、 拌细土25千克, 均匀撒施于 地表后立即翻耕土地; 或者每亩用3%
辛硫磷颗粒剂5千克随播种 沟撒施。 或每亩用50%
敌敌畏乳油500毫升加205千克水, 用喷 雾器喷 在 100 千 克 干 沙 上, 边 喷 边 搅 拌 制 成 毒 土, 傍 晚 洒 施 于 田间。 ④ 药剂拌种 可用50%
辛硫磷乳油20毫升或48%
毒死蜱乳 油20毫升, 兑水700毫升, 喷拌麦种10千克, 然后堆闷2~3小 时, 摊晾待播。 ⑤ 灌根 出苗后发现受 害, 可 选 用 50% 辛 硫 磷 乳 油 800~ 1000倍液, 或90%
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 48%
毒死蜱乳油 1000~1500倍液等灌根。
毒死蜱和
辛硫磷在土壤中的持效期长, 用药后能长时间控制地下害虫的发生和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