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虫 (彩图46) 是世界性禾谷类重要害虫, 除为害麦类外, 还为害谷子、 玉米、 水稻、 高粱及糜子等作物, 猖獗发生年, 也能 为害豆类、 棉花和蔬菜等, 为杂食性害虫。 (1) 危害特点 以幼虫咬食叶片, 1~2龄幼虫仅食叶肉形成 小孔, 3龄后才形成缺刻, 5~6龄达暴食期, 严重时将叶片吃光形 成光秆, 造成严重减产, 甚至绝收。 当一块田禾谷类被吃光后, 幼 虫常成群迁到另一块田为害, 故又名 “行军虫”。 (2) 形态特征 不同时期黏虫形态识别要点见表21。 表21 不同时期黏虫形态识别要点 分期 形态识别要点 成虫 体长15~17厘米,翅展36~40毫米,头部与胸部灰褐色,腹部暗褐色,前翅灰 黄褐色、黄色或橙色,变化很多,内横线往往只现几个黑点,环纹与肾纹褐黄色,界 限不显著,肾纹后端有1个白点,其两侧各有1个黑点,外横线为1列黑点,缘线 为1列黑点,后翅暗褐色,向基部色渐淡 卵 长约0.5毫米,半球形,初产白色渐变黄色,有光泽;卵粒单层排列成行成块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38毫米左右。 头红褐色,头盖有网纹,额扁,两侧有褐色粗纵纹, 略呈八字形,外侧有褐色网纹,体色由淡绿至浓黑,变化甚大,在大发生时背面常 呈黑色,腹面淡污色,背中线白色,亚背线与气门上线之间稍带蓝色,气门线与气 门下线之间粉红色至灰白色,腹足外侧有黑褐色宽纵带,足的先端有半环式黑褐 色趾钩 蛹 长约19毫米,红褐色,腹部5~7节背面前缘各有1列齿状点刻,臀棘上有刺4 根,中央2根粗大,两侧的细短刺略弯 (3) 发生规律 一般年发生2代, 6月中下旬是第1代成虫迁 入盛期, 也是产卵盛期, 6月下旬至7月初是卵孵化盛期。 7月上 旬末至7月中旬, 大量幼虫转移集中到玉米上为害。 7月中下旬老 熟幼虫开始化蛹羽化, 7月底至8月初, 为羽化盛期, 羽化出来的 第2代成虫大部分外迁, 部分开始产卵, 8月上中旬第3代幼虫出 现, 开始为害秋作物。 成虫一般为夜间迁飞, 可持续飞 7~8 小时, 平均一夜可飞 200~300 千米。 成虫昼伏夜出, 傍晚开始活动, 半夜交尾产卵, 黎明时寻找隐蔽场所。 成虫对糖醋液趋性强。 成虫产卵于叶尖或嫩 叶、 心叶皱缝间, 常使叶片成纵卷。 在麦田黏虫喜把卵产在麦株基 部枯黄叶片叶尖处折缝里, 每块卵有20~40粒, 成条状或重叠, 多者200~300粒。 每头雌虫一生可产卵1000~2000粒。 初孵幼虫 有群集性。 1~2龄幼虫多在麦株基部叶背或分蘖叶背处为害, 食 量较小, 仅吃掉一点叶肉, 使叶片呈现白色斑点。 3 龄后食量大 增, 并从叶边缘进行为害, 可蚕食叶片成缺刻。 5~6龄进入暴食 阶段, 食光叶片或把穗头咬断, 其食量约占整个幼虫食量的90%。 3龄后的幼虫有假死性。 黏虫为中温喜湿昆虫, 适宜该虫温度为10~25℃, 相对湿度 为85%。 产卵适温19~22℃, 适宜相对湿度为90%左右, 气温低 于15℃或高于 25℃, 产卵量明显减少, 气温高于 35℃ 即不能产 卵。 成虫喜在茂密的田块产卵, 生产上长势好的田块、 生长茂密的 密植田及多肥、 灌溉好的田块, 利于该虫大发生。 (4) 防治方法 ① 农业防治 小麦播种前进行深翻耕, 将幼虫翻出, 让天敌 捕食或寄主, 使其不能化蛹而死亡。 实行麦稻轮作, 控制危害。 及 时清除杂 草, 减 少 黏 虫 食 源。 麦 收 后, 要 及 时 浅 耕 灭 茬, 消 灭 虫源。 ② 糖醋酒液诱蛾 一般用红糖1.5份, 普通食用醋2份, 60 度白酒0.5份, 水1份。 先将热水把糖化开, 稍冷再和入其他成 分, 并同时加入少许
敌百虫或其他
农药, 搅匀即可应用。 在成虫发 生期用木棍或高粱秆制成三脚架, 诱液碗置于架上, 设于田间, 每 5~10亩地放1盆, 盆高出作物35厘米左右, 诱剂保持3.5厘米 深左右, 白天将盆盖好, 晚上开盖, 每天早晨取盆中蛾, 1周左右 换1次, 连续15~20天。 ③ 杨树枝把诱蛾 用1米左右长的杨树枝10根, 将基部一端 扎紧, 梢端略松散, 待叶片萎蔫后插立田间, 高于作物35厘米左 右, 每隔10米插1把。 每天日出前用塑料袋套上枝把, 并摇动收 集成虫, 然后杀死。 ④ 谷草把诱蛾、 灭卵 利用成虫多在禾谷类作物叶上产卵的 习性, 在麦田插谷草把或稻草把, 将谷草捆成10厘米粗的草把, 一端用麻绳扎紧, 倒捆在1米长的小枝条或竹竿上。 每亩20~30 个, 谷把下端离地面0.5米或稍高些, 每晨可拍打草把, 将跌落下 来的成虫踩死, 每5天更换新草把 (其中有不少成虫产的卵), 把 换下的草把集中烧毁, 此外可用黑光灯诱集捕杀, 压低虫口。 ⑤ 药剂喷雾 重点是防治初龄幼虫, 由于黏虫幼虫的食量随 着龄期的增长变化很大, 1~4龄幼虫的食量仅为总食量的5%~ 10%, 5~6龄的食量却占总食量的90%~95%, 且幼虫的抗药性 随龄期的增长而增强, 所以药剂防治工作一定要在3龄以前进行。 可选用25%
灭幼脲3号悬浮剂、 5%氟定脲乳油、 5%氟虫脲 乳油、 20%除虫脲悬浮剂等, 每亩30~40毫升, 40.7%
毒死蜱乳 油或50%
辛硫磷乳油50~60毫升, 10%
氯氰菊酯乳油或10%溴灭 菊酯乳油20~30毫升, 兑水50~60升喷雾。 如能再加入20~27 毫升的苏云金杆菌乳剂或33.3克的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 可提 高和延长药效。 近年来各地多采用低量与超低量喷雾法, 可大大节约用水, 且 可提高防治效率。 常用的低溶量喷雾技术是每亩用90%
敌百虫50 克兑水15千克, 用小孔径喷片 (孔径0.7毫米), 快速喷洒。 进行 超低量喷雾, 可用
灭幼脲1号胶悬剂每亩1克 (纯药) 兑水1~ 1.5千克, 用喷雾机喷洒。 此剂对初龄及老龄幼虫均有良好的防治 效果, 且抗雨水冲刷力强。 ⑥ 药剂喷粉 一般采用人工、 机动及飞机喷粉方式。 人工手 喷粉每亩喷粉1.5~2.5千克。 机动与飞机喷粉每亩用粉0.5千克。 常用粉剂有: 2.5%
敌百虫粉剂, 5%马拉松粉剂, 5%杀虫畏粉剂, 4%敌马粉。